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恐怖灵异 >李白出侠记之青蛇最新章节 > 李白出侠记之青蛇TXT下载
错误举报

三十八.运河传奇(4)

  281.转环

  转机就在这时出现了。

  初六一早,汪涵的那位远房堂弟似乎出远门回家、匆匆来到客栈回拜。

  一同来的,还有棋疯子贾问朴。

  戴通很惊奇。贾问朴没等戴通问话,便说起此行的来由。原来年前汪涵突然奉调改任婺州知州、从泉州到了婺州。听说老父商场失败、处理了歙州的货栈店铺后回到老家,担心他过于伤心。而自个儿刚接手婺州事务,一时走不开、不便请假省亲。于是派人去接他去婺州过年。来人腊月十六就到了绩溪老家。哪知才要动身,老人却病到了。等身子骨硬了一点,已到了除夕,就索性正月初一再上路。考虑到从鱼梁镇往南要走水路,正月初就出门,不合古法;跟船家打交道,接手他生意和房产的那位远房侄儿,远比他要圆通威重些。于是便邀他一同到了鱼梁镇、请船家破例早接了活儿。那侄儿名汪清远,原本经营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生意,是歙州商界的后起之秀。近年接手汪涵家的茶叶生意,成为歙州最重要的茶叶大亨。

  说到茶事,我在这儿要插一段有关茶的历史。茶出中国本土。国人的饮茶史,有多种说法,如先秦、西汉和三国说。唐杨华在《膳夫经手录》中所说:“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唐代茶业的这些显著发展,都是与开元后北方大兴禅教、禅教倡导饮茶相联系的。在隋朝和唐初以前,北方虽然也知道和有少数人饮茶,但毕竟业茶和嗜茶是盛于南方,属于南方特有的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现象。至唐代中期以后,如茶圣陆羽《茶经》所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不只南方,中土的京畿一带,其对茶叶的崇尚,也和我国茶饮的故土荆、渝地区,没有什么程度上的不同了。“两都”是城市,北方农村这时饮茶的情况又怎样呢?穆宗时李珏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这即指出,其时不但北方城镇,连农村也和全国“同俗”。他们已把茶视同粮食和食盐一样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甚至农村对茶的需求,有些地方较城市“嗜好尤切”。陆羽之前,饮茶和“瀹蔬而啜”一样,自然也就不会怎样讲究道,有道也不会大行。但陆羽通过《茶经》对如何采造茶叶,怎样烹煮,应备有哪些茶器和如何饮用一一加以总结和倡导以后,把茶叶的饮用,由单纯的防疫治病、充饥解渴,提高和发展为一门专门的技艺和学问,这时,也只有到这时,我国才开始重视和产生讲究饮茶之道。

  汪清远的眼光很毒,看到了茶的发展前途,后来也确实把他的茶叶事业做到了全国。连带着的,是歙商即后代之徽商的遍行天下。这是后话。眼下,他知道这回的说客不好做,一边找好客栈,一边请了早年给他医好过病后来一直又有往来的老朋友贾问朴来陪伴老人、消遣长夜。果然,新年伊始,船家多不愿意单独早做了祭拜仪式出门。汪清远与鱼梁镇船家有颇多商业往来。即便如此,他也是费了近一个半时辰、好大的一番口舌,才说动一位老船家客户勉强应了差。当晚,一行人就歇在镇上的。初二一早,船家在码头做好一应祭拜仪式后,那汪清远和贾问朴正要离去,却被老人拖住、硬要他陪自个走一趟。对汪清远,这是好事,因为他在跟婺州商家少有商务往来,将来要在婺州乃至衢州开拓发展,还有待堂兄照应;于贾问朴,却是趟苦差。老人显然想请他瞧瞧病,而他却不想再掉进医界这圈子。老朋友的面子,驳不得、只能应允。到了婺州,贾问朴就想早点回家。可被汪涵苦苦挽留了三日。他对堂弟和贾问朴这一路给予老父的照应非常感激,一连三天亲自交代饮食住行;尤其始终把贾问朴奉为同乡长辈看待,格外谦恭诚恳。当汪涵父亲说到还有一些未了债务,要他记得偿还时,汪清远提到戴通女儿曾来故宅拜访。他误以为戴通是伯父往日债主,此次借道鱼梁镇赴婺州,还特别瞒了他。汪涵大怒,斥责堂弟丢人误事。他说出戴通其人与往日的交情,令汪清远惭愧自责不已。当贾问朴与汪清远启程回鱼梁镇,汪涵修书一封,请戴通包涵堂弟的疏漏。他亟盼戴通一旦身子康复,务必携千斤来婺州一聚。他备了重金、要堂弟一定登门谢罪、妥加抚慰。当然,这最后戴通女儿给汪清远拜年一节,当了汪清远的面,贾问朴没有详说。后来还是汪涵的父亲与戴通闲聊起时,才不经意间透漏出的。

  戴通无语。

  282.一通百通

  戴氏父女的命运就此翻转。

  原本可能很悲剧的逃亡,被这样一个插曲生生打住。

  后面是一连串的闹剧。

  前面说过,汪清远眼下是歙州商界后起大佬。他对戴通的回拜,尽管很低调,在鱼梁镇还是如一声重雷,轰得大地震颤不已。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戴通是微服私访的高官或神通广大的财神爷。他走后没多久,多日没露面的镇商会会长与镇子的长官即里长,先后携大宗礼品登门回拜。谁也不提前几日的事情,只说盼望戴通今后调养好身子,如何多多指教、造福鱼梁镇乡梓。后来有人告诉戴通,汪清远离开客栈,便去拜访镇商会会长和里长,请他俩多多关照戴通。明日,会长陪镇子上的汪氏族长来访,请戴通屈任汪氏宗祠学堂的教长。族长声明,学堂原有一老一少俩教师。他不必亲自执教,只要偶尔指导监督一下、把把关即可。戴通以身子不适婉辞。初九,也就是三天后,汪清远再次从城里来瞧戴通。据说商会会长与他在街头巧遇,告诉他戴通不愿就人任汪氏祠堂教职一事。于是诚恳地劝说戴通暂且接受教职、待身子康复后再做打算。还说,像这样的侠义之举,正是戴大侠应该做的。这么一说,倒教戴通不好意思了再回绝了。于是决定接下邀请教,每日一个时辰到职、暂以半年为限。之后请戴通陪他去瞧贾问朴。其实,这回来鱼梁镇,他主要是与贾问朴商议如何开拓婺州乃至衢州市场。年后他很忙,还照顾不到那里。而不久贾问朴会去杭州送货结账。他想请贾问朴回程代替他到那儿跑一趟。他当着贾问朴的面,把戴通狠狠地夸了一夸,称戴通别具大侠气派。等到问及贾问朴对他的主意的看法,老道的贾问朴也晕了,跟戴通一样很侠义地一口应承下来。汪清远很高兴。出门后把贾问朴的侠义也狠狠地夸了一夸。

  接下来,汪清远还帮戴通解决了居所问题。

  初六那天,汪清远再次诚恳地邀请戴通父女住到他歙州一处清爽僻静空屋去,被他婉言谢绝。之后,总有一些与戴通认识与不认识的街坊,跑到客栈来瞧稀奇。他们在客栈逗留盘桓、说长道短,弄得戴通不胜其烦。至此,不得不考虑另觅一处屋子居住。空闲而且合适的屋子,很不容易找到。结果,还是汪清远请里正出面,很公道地赁下了镇公所旁一条巷子里的静谧小院。其实,那是汪清远前年为一个外室花重金购置的。那个可怜的人儿没快活几天,被悍妒的正妻打上门来、撵了出去。如今这屋子已经闲置了有大半年。当然,这是戴通后来才晓得的。

  笑话,戴通心想。

  283.汪秉真

  正月十九后晌,汪秉真来到鱼梁镇。

  他很快意。

  他是除夕那天回到家的。宣州即今安徽宣城,一般国人对它恐怕不会很熟悉。可若回到唐朝,就会大不相同。说到天下州郡的繁华奢靡,唐代有句俗话,叫做“一杨二益”。扬是扬州;益者,今四川cd也。紧跟着排第三的是哪儿?既非杭州,更不是歙州,而是宣州。中国社会经济重心南移,是一种历史趋势。地处江南的宣州在唐代崛起,典型地显示了这样是一种趋势。

  宣州矿藏资源富饶,历史上也曾开发,但规模不大,限制也颇多。有唐一代,国家推行“弛禁”冶金政策。采矿和冶铸方面,实行民间矿冶“弛禁”政策,即允许私人开采、冶铸,官营和私营并行不悖。私人开采、冶铸的铜、铅、锡三种金属,由国家收购,用于铸钱、制造军械以及各种社会生活用品。鼓励民间开采与冶铸,有利于冶金业的兴盛与发展;全国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听百姓私采”,获得了广泛的调查;《新唐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唐六典》、《通典》等文献中不同程度记载了各地的矿产,即是这一政策的收获。民间开采、冶铸、以及金属加工制造的技术水平获得了一定的进步,为官营冶金业提供了有一定技术的官徒资源。在唐代的水驿制度下,宣州丰富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河道、沿河港埠得到疏浚与建置。凡此种种,造就了宣州这样一座独具特色的、史上第一座冶金业城市,国家钱币制造、铜器制造、军械制造三大重要基地。

  此外,唐代宣州农业本来就很不错。古代的农业尤其是南方的农业,对地面水的依赖相当大。河道的疏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十分明显,宣州农业的发达,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时,宣州也是全国造笔和造纸业的重镇。宣笔和宣纸的高品质和传布全国,更使宣州声名显赫。

  此时,距离汪秉真的家族,迁徙到宣州并落户,已近百年。汪氏是江南一大世家。汪秉真这一支,源自歙州汪华兄弟。最早来到宣州的落脚地,名叫古溪口(今溪口),是一个离宣州城约九十来里远的山间古镇。从父辈起,再由古溪口迁入宣州城。这年,汪秉真二十三岁。三个姐姐都已出嫁。汪家在宣州城内有大小不等的六七家铺子。眼下,父母与他和一个妹子亲自经营一家颇具规模的笔庄。笔庄号“小诸葛”前店铺后作坊,雇有七八个制笔匠人和伙计。因其祖母出身著名的制笔家族诸葛氏,所以一家人大多老于制笔。其所制笔虽未以诸葛氏命名,其高品质却不遑多让于前者,因而还是大受市场追捧。

  经历了这次回乡的艰难,他决定歇手科考。乡贡及第之后的这些年,几乎没间断过的赶考,不仅累得精疲力竭,耗费也甚为浩大。今年困守鱼梁镇,他细细一想,发觉除了考试,并没长多少学问、也鲜有多少才干。与其把一家人年迈双亲好不容易挣来的大笔钱帛,扔到考功名的疑似无底深潭,不如先踏踏实实做点事。把这主意跟爹爹一说,惹得老人家三天没理他。这也难怪。他自小在家族子弟中数最聪颖,备受长辈看重。自十七岁那年州考及第成为乡贡,他一时被家族视为后生楷模、被街坊捧为宣州才子。眼下,就差最后一关就要成功,不仅父母失望,还给家族老人以沉重打击。后来,老人渐渐想通了,同意暂时丢下科考、先把该做的事做起来。首先是完婚。他十七岁时,订下了一门婚事,双方老少都挺满意。如今,正可把婚事办了。不料汪秉真提出,不如婚事延后,把准备婚事的钱,拿来投到扩大制笔规模、开发新的商路上去。他有意把纸、笔和茶叶等别具宣州特色的生意,从宣州扩大到歙州、婺州、杭州和扬州去。将来有可能,再北上甚至做到京都。这主意一出,把老父亲吓了一跳。仔细一想,也觉得不无道理。歙州人似乎都有经商天赋。他本人无师自通。这些年,儿子耳濡目染,有意无意地在一旁观察,使他倒对商事经营有了一种顿悟。如今进入商场,或许别有一番成就。他有两个女婿在宣州城里做纸、笔、竹、木和茶叶等生意,其中大女婿的茶叶,已经销到金陵和扬州、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新年里,老父亲跟几个女婿一商议,大伙都愿意鼎力支持这个小舅子撑起家业、先从笔业做起,力争做大做强。于是,这事就定了下来。后来的几天里,汪秉真四处奔走,收集了一大各家笔庄的存货、定了下笔订单。初涉商场,老父不太放心,给他选了俩帮手。一个是他信得过的干练伙计、十九岁的刘三。另一个是二十二岁的外孙赵博。此子心细胆大,已经有好几年的商场成功经验。过了十五,汪秉真带了一个外甥和伙计,雇船沿宣州城外的水阳江,直奔宁国(今安徽宁国)。随后水陆兼程经绩溪来到歙州。正月十八一早,他已现身歙州大街小巷。这批货,不仅品质好,定价也公道。经过一番周旋,他初出茅庐,竟然大获成功。不但手里的货已大半出清,还摸清了眼下歙州乃至杭州和扬州大部分热销商品的行情。

  汪秉真在鱼梁镇一家大酒店订好席位,兴冲冲奔客栈而来。

  而此时,戴乃宜正在院内水池瞧鳝鱼游动,揣摩新近学得的一个剑招。

  戴通正在汪氏祠堂与俩教师说事。

  284.舅甥俩

  一番周折之后,汪秉真与戴氏父女在酒店相聚。还有一个客人,没在汪秉真要请的计议中,却对他的后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客人就是棋疯子贾问朴。

  原来,贾问朴把去杭州的货物准备妥当、订好正月十六的船期之后,却突然病倒了。虽然病不甚重,他本人没太在意。家人担心却他在路上没人照顾、也怕煎药不方便,耽误了身子。所以坚持要他延期出行。汪秉真在汪氏祠堂与戴通重逢,后来随戴通去了镇公所附近的新家。稍坐了一会儿,便奔酒店而来。路上,戴通听赵博跟伙计刘三说及有意南下杭州。到了酒店,戴通便与汪秉真说起贾问朴的事。汪秉真一想这是好事,表示很想见着他。于是戴通就着女儿去的请了他来。还有一女人跟他一同来了,那是他来省亲的女儿,怕他贪酒坏了还没康复的身子。

  酒席上,汪秉真把眼下他在歙州包括宁国、绩溪的生意,跟戴通说了个大概。随后,他取出一函锦合、给戴通。戴通打开封带,才发现是一对汪秉真赠给他的自家“小诸葛”精制紫毫笔。这笔委实制作得考究。对各家好笔,戴通如数家珍。仔细瞧这“小诸葛”笔,不由地赞叹不已。笔头尖、齐、圆、锐;笔管有象征吉祥的龙凤图案乌漆,雕镂得随意而大气。据汪秉真说,此笔所用之兔毛,是秋天所捕获的长年在山涧野外专吃野竹之叶,专饮山泉之水的成年雄性毛兔之毛,而且只能选其脊背上一小撮黑色弹性极强的双箭毛。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取之不易。只有这样的兔毛所制成的毛笔才能达到最好的尖齐圆锐的要求。他顺带着说了说了说宣笔制作的历史。中国毛笔由来已久。秦朝之前各地对毛笔的叫法不一,楚国称毛笔谓“聿“(吁),燕国称笔谓“弗”,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毛笔才有了统一的名称。宣笔声名显赫,是因为很久以前宣州就有“毛颖之技先天下”之说。据《元和郡县志》二十八卷记载,中山在宣州溧水县东南十五里处,因唐宋时期宣州府地域广泛,溧水县属宣州管辖。所以,唐律中把“宣笔”列为“贡品”,并作出“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三两”之明确数量规定。用两为计量单位,且只有六两和三两在唐律所列出的“贡品”中可能是仅此一项。随后,汪秉真话题一转说,他刚才在戴通先前住过的客栈看到要戴通书写的对联,极为震惊。戴通书法结体之宽博从容,前所未有。其用笔之柔,有虞世南的味道,而劲气则远过却不觉其硬,不可思议。他要求拜戴通为师。接着,也不管戴通愿不愿意,即席面对戴通叩了三个头、长跪不起。戴通无奈,只得答应。此后,汪秉真说出了他此行的打算。此次来歙州,他本来有两套方案。一是如果戴氏父女还在客栈,打算请他俩随自个儿回宣州古溪口镇。他家在古溪口还留有百来亩山地和一所宅院。那儿环境幽静,特别适合老者在此养病。一是如果他俩别走,他们一行就此南下杭州,完成既定使命。到时候,再慢慢寻找他俩的下落。年前一到家,他就跟父亲说过在鱼梁镇蒙恩于与戴氏父女的故事。这方案,他跟老父说过,得到老人的赞同。汪秉真说到古溪口镇,境内有山名华阳,还引了《宣州州志》。志云:“(山)高千余仞,周百余里,连岫回溪,村落相望,连跨宣、泾、宁、旌之境。其南为高峰,距华阳之南,峰冠云表。山顶有庵,依岩构屋覆,铁瓦,人多杂猿猴以居,下有塔泉庵并产名茶。”外甥赵博读书不多,对这位只比他大一岁的舅舅的学问很是佩服。汪秉真背诵《宣州州志》时,他一旁看呆了。接着,他竭力夸赞华阳山林之壑清奇疏旷之美。说他自小长在那里,如今一回华阳山,就不忍离去。那儿山、水、洞、石俱全,内有江南罕见的云豹、麋鹿、猕猴,红豆杉、罗汉松、千年紫薇等珍稀植物随处都是。他秉性木讷,却极豪爽。年岁不大,倒有一手颇高明的拳剑功夫,已经在宣州与扬州之间的江湖和商场闯荡过好几年、薄有侠名。新年里从汪秉真那里听说了他与戴某人的交集,颇为恍惚。因为这几个月,扬州一带总是在传戴通栽在杭州、南遁衢州的故事。当时,戴通只告诉汪秉真他姓戴,抱病来歙州访友。赵博对汪秉真描摹的戴某身形神态口音极感兴趣,断定其人八成就是大名鼎鼎的运河豪侠戴通。如今见了面,对这判断确信无疑。所以,他竭力怂容戴通去古溪口镇养病,以便请教武道。他甚至提议,由他来护送戴氏父女。

  话说得结结巴巴,却极诚恳。

  贾问朴女儿微笑、淡淡地瞧窗外的远树青山。

  戴乃宜低头不语。

  汪秉真拍案击节、已是醉了。

  285.谢宣城

  戴通大笑。

  他对南朝谢眺诗文很熟,也极为推崇,因而当然知道宣州山川林壑之美。于是醺醺间脱口而出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吟罢,意犹未尽,又低声吟了他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道: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贾问朴涕泪横流。

  赵博见状目瞪口呆。

  伙计刘三不懂戴通说甚,只知老人学问好、吟得好听,于是大口喝酒。

  谢脁世称“谢宣城”。《南齐书》本传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四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问题,提出了“八病”之说,对近体诗的发展贡献甚多。其山水诗堪称绝唱,不少诗句清新俊逸,精警工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后遭诬陷,死狱中,年仅三十六岁。唐天宝十二年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为饯别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而写成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当然这是后话。戴通吟罢,还想再吟,于是喝了一大口酒。随后又突然打住,说暂时不考虑离开鱼梁镇。等汪秉真从杭州功成归来,抑或可以去宣州访访谢公遗迹、做几天古溪口的樵夫。贾问朴赞成,说到时候别忘了带着他。言笑之间,把汪秉真等人随贾问朴去杭州的事和行程,一并敲定。戴通贾征询朴女儿意见。女人对汪秉真等人与老人一同赴杭,极表赞成。戴通就着客床,给汪涵修书一通,请贾问朴转交,告他一两个月身子好一些后去婺州拜访,眼下请朋友对贾问朴多加关照。席后,汪秉真把戴通送回家,然后按贾问朴指点,办理好一应船务。

  随后,他跑到戴通那儿,一直聊到半夜。

  明日一早老少四人搭船走了。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