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穿越小说 >救世与救人最新章节 > 救世与救人TXT下载
错误举报

正文 第42章 彼得的故事,来跟从我

  彼得是耶稣的十二个使徒中的首徒。在耶稣受难和复活后,彼得为传讲耶稣的福音四处奔走,并建立了早期教会。彼得最终为耶稣殉道。根据天主教的记载,彼得殉道时,忏悔自己在耶稣上十字架时的软弱,觉得远远不如老师,竟然要求人将自己倒着钉了十字架。

  天主教尊彼得为第一任教皇。中国文化中,数千年来一直对皇帝很重视。现在各种历史真相大白,都知道被完全人格奴化的太监c宫女和官宦制度包围的封建皇帝,是既害天下百姓,又害自身的人的罪性和极权主义的极端产物。所以开明的中国人心目中的皇帝,应该是一个负面的词汇。教皇这个翻译,很容易给人造成心理上的抵触和误解。其实教皇的英文翻译为p一pe,是天主教的最高宗教领袖,与我们心目中的皇帝并不相干。历史上教皇固然有一些不堪的,犯下了包括敛聚财富c拥有情妇等等在神的眼中,视为污浊的罪。但大多数的教皇,在道德和操守上,都有远胜于常人之处,是值得尊重的。而且教皇从来都不是靠世袭的,按规定也必须是独身侍奉神的。请原谅我对教皇的选拔和加封过程缺乏研究。相信天主教在选封教皇时,是在一种意图服从神和《圣经》的精神,又要抵抗世俗权势的侵蚀和撒旦的诱惑的争战中进行的。

  至于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作为一种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悲剧产物,我们应该对他们抱有更多的怜悯心态。既不迷惑于他们的文治武功,也不迷惑于他们三宫六院和奢侈的物质生活享受,更不羡慕他们那种出口成宪怒灭族的威风。我们当相信那些东西,都是宫墙背后的腐朽和污浊。在那些腐朽和污浊下呻吟的,是一个可怜的失落的灵魂。“孤家寡人”,这样的称号不值得人用神赐予的宝贵生命去更换。

  中国的皇帝又被称为天子,对应着“神的儿子”,这说明我们对真神有着巨大的误解。这种数千年的误解,也让我谦卑下来,反面地促进了我对耶和华神和耶稣的信心。

  彼得的原名是西门,本是一个渔夫。与后来的教皇不一样,彼得本身是有妻子的。耶稣对他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参看下面两段经文:

  《马太福音》4:18一20

  4:18 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弟兄二人c就是那称呼彼得的西门,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里撒网。他们本是打鱼的。

  4:19 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4:20 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

  《路加福音》5:1一11

  5:1 耶稣站在革尼撒勒湖边。众人拥挤他,要听神的道。

  5:2 他见有两只船湾在湖边。打鱼的人却离开船,洗网去了。

  5:3 有一只船,是西门(注:也就是彼得)的。耶稣就上去,请他把船撑开,稍微离岸,就坐下,从船上教训众人。

  5:4 讲完了,对西门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

  5:5 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甚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

  5:6 他们下了网,就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

  5:7 便招呼那只船上的同伴来帮助。他们就来把鱼装满了两只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5:8 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阿,离开我,我是个罪人。”

  5:9 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惊讶这一网所打的鱼。

  5:10 他的伙伴西庇太的儿子雅各c约翰,也是这样。耶稣对西门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

  5:11 他们把两只船拢了岸c就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

  《路加福音》的经文中,对耶稣拣选彼得做了较详细的记载。这段记载的一个明显特色是耶稣显示了一个神迹。

  要理解这神迹的属灵含义,首先必须理解“鱼”在这样的经文里,代表着什么。基督教里,常用“牧羊”表达一种神对人的带领和爱护。很多人一听到“羊”字,心理上就有想“回避”的反应。我个人在接触基督教前,也有这样的心态。我的儿子出生时,他的母亲硬是挺住生育时间,度过了羊年,在猴年的开始将他生下来,避开了生在羊年之末。当然,这只是人的一种心态。或许他本来顺产的日期就当是猴年的头上,我们只是心中担忧,就觉得是在挺日子。

  其实在古代中东,羊是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人与羊之间有很特别的感情。人们爱羊到了一种敬虔的程度。耶稣甚至用“好牧人为羊舍命”来形容牧羊人与羊之间的关系。另外,信仰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各样的属灵争战。对羊这样的名词的回避,正说明我们有着一种只愿意任性和享乐,不愿意顺从和付出的潜意识。

  羊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很快乐。人们会问,你怎么知道羊快乐呢?对于动物来说,吃东西的时候就是最快乐的时候。牛c羊等食草类动物整天都在优哉游哉地吃东西。相反,人们羡慕的狮子c虎豹等食肉类动物,在获得食物前,往往要经历相当的饥饿考验。又要使劲地吃一顿,把肚子撑得很难受。消化食物还要在白天睡觉,还要受各种蚊虫大肆骚扰。人们看到的《动物世界》里,也很少看到狮子c虎豹等动物死后被分食的镜头。看《动物世界》的朋友,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然,有人就会问,我们人也不是整天吃东西的(除了现代社会可以咀嚼口香糖以外),难道还不如羊快乐?那些曾经经历饥饿考验的传道者且不是很冤枉?

  还记得刚刚分享过的生命的灵粮的那段经文吗?人有属灵生命,就有咀嚼属灵食物带来的快乐。我小时候一个人玩的时候,就在那里“叭吱c叭吱”地,满脑袋都在想如何做英雄人物,还是很快乐的。这也是耶稣用经文“人活着不仅靠食物,还要靠神的话”,在饥饿考验中回答魔鬼的意思。这也是耶稣要自身成为信徒的食物的一个原因。

  那么这里的鱼究竟是什么属灵含义呢?

  现代人一提起鱼,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成语。美国文化里,fishg(钓鱼)也代表一种用诱惑等方法获取他人信任的手段,或者代表一种可疑的迹象。感谢神,彼得当初的职业是网鱼而不是钓鱼。

  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对鱼也有很正面的评价。比如说我们常用“鱼水之情”表达一种深挚的感情。我们也用“鱼水之欢”表达男女之间的深情密爱。我们也用如鱼得水,表达一种如得生命那样的高度的契合。

  我个人觉得要了解“鱼”的含义,最好参照《约拿书》。先知约拿逃避耶和华神向外邦人宣告审判消息的命令,坐海船逃走。耶和华神就发怒,让海卷起大风暴。船上的人靠抽签发现约拿是神发怒的对象。他们就向耶和华神祷告,求神按自己的旨意行,不要将流人血的罪归给他们。并在约拿自愿的前提下,将约拿扔下了海。

  《约拿书》1:17一2:10

  1:17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

  2:1 约拿在鱼腹中祷告耶和华他的神,

  2:2 说:“我遭遇患难求告耶和华,你就应允我。从阴间的深处呼求,你就俯听我的声音。

  2:3 你将我投下深渊,就是海的深处。大水环绕我,你的波浪洪涛,都漫过我身。

  2:4 我说:‘我从你眼前虽被驱逐,我仍要仰望你的圣殿。

  2:5 诸水环绕我,几乎淹没我。深渊围住我,海草缠绕我的头。

  2:6 我下到山根,地的门将我永远关住。耶和华我的神阿,你却将我的性命从坑中救出来。

  2:7 我心在我里面发昏的时候,我就想念耶和华。我的祷告进入你的圣殿,达到你的面前。

  2:8 那信奉虚无之神的人,离弃怜爱他们的主。

  2:9 但我必用感谢的声音献祭与你。我所许的愿,我必偿还。救恩出于耶和华。’”

  2:10 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

  约拿的这段祷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明明还活着,却仿佛到了阴间地狱里一般。这段祷告就好像从地狱中发出的一段祷告。

  我自己的解读认为,神让我们从属灵的角度看我们的人生,就像鱼一样。嘴巴小(生)c尾巴小(死),肚腹却很大。当我们活在罪中的时候,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生活,就好像约拿活在鱼腹中一样。

  当约拿寻求神的时候,神出于怜悯,叫巨鱼将约拿吐在了岸上。后来耶稣在上十字架前,也通过约拿的神迹,向这个世界宣告祂会从死里复活。与约拿不同的是,约拿是因为自己的罪(逃避神的使命)而落入鱼腹的。耶稣却是为了他人的罪,为了拯救这个世界的罪而上了十字架,并落入象征死亡c坟墓c阴间的鱼腹。

  中国的道家对于鱼是有特别的感情的。庄子“观鱼”的故事,与其“梦蝶”的故事一道,代表了一种对生命的现状和死亡后的世界的深思。在基督教的观念中,我们也是将这个世界当作他乡,而将天国当作故乡的。两者的区别是基督教更强调在这个世界的行为,是在天国的境遇的预表。这两个世界并非完全割裂的。得救的人不能只管自己的逍遥自在,而要关心他人的疾苦,要行神的公义,要传播福音。神要最终根据人在这个世界的悔改c圣灵的印记和圣灵带领下的爱心行为对人进行审判和奖赏。(顺便说一句,犹太民族实实在在地在这个世界上漂流了数千年。可以说是用一个民族的生活见证,在证明《圣经》的诚信。)

  很多人对得救并进入天国有误解,认定那是死后的事情。然而约拿的故事中,神的启示很明确,是巨鱼将约拿吐在旱地上。若鱼嘴象征人的出生的话,从鱼嘴里吐出,就象征着得救重生。早期基督信仰中,曾经出现过一类异端信徒,将神的救恩当作一张去天国的船票,一旦拿到了,就可以放纵自己了,只等生命结束后到天堂。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形象点说,就好像巨鱼不是将约拿先知从嘴中吐出,而是从后面拉出来一样。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再回来解读《路加福音》5:1一11的这段经文。这段经文中,耶稣先讲道,讲完道后,命令彼得等去水深处打鱼。彼得的回答是:

  5:5 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甚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

  这句话表明了反应了人在不认识神之前,各种劳苦的枉然。不过,彼得是一个敢于听从和尝试的人。他并没有拒绝耶稣的邀请。

  结果非常出人意料:

  5:6 他们下了网,就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

  5:7 便招呼那只船上的同伴来帮助。他们就来把鱼装满了两只船,甚至船要沉下去。

  在当时,这是一个让人分外惊喜的超自然神迹。彼得自然喜出望外,跟从耶稣。在今日,我们随时能在教会看见大批的得救信徒,看见他们的爱心和他们生命的改变。有些宗教讲究一些神秘的“开天眼”的修炼。神却要我们将祂的话放在心中,我们属灵的眼睛就自然地打开了。当我们打开属灵的眼睛时,我们当知道人心的救治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我们也当明白,教会里无数得救的基督徒,他们生命改变后的见证,所代言的“神迹”,其实要远远大于当日彼得所见的。

  总之,在今日看神迹,我们更要看良知的复苏c灵魂得救等“自然”中的“超自然”。我们也当相信,神更喜悦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认识祂。

  彼得看见耶稣行的神迹后,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5:8 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阿,离开我,我是个罪人。”

  要主离开自己,并非要逃避,而是表明自己是不洁的和有罪的,怕担当不起神的审判。这是一个真诚地向神忏悔的方式。

  在这里顺便区别一件事情。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说过“敬鬼神而远之”的话。孔夫子话中的那个鬼字,其实是形容词,说明孔夫子当时看见的,全是“伪神c假神”一类的偶像。他要求人们离开偶像,这本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独到的见解。这也是符合《圣经》教义的。现代很多人却理解错误,认为连真神也要拒绝。

  孔夫子出生在山东。山东的古地名又叫鲁国,就是鱼的日子的国。就这个“鲁”字来说,人是没有办法靠自己脱离死亡的权势和罪的。也就是说,不管我们如何靠挣扎c努力c奋斗,我们始终没有办法脱离死亡的权势。

  彼得本是犹太人,他能有这样的“我是个罪人”的态度,说明他对摩西律法和当时犹太人的宗教信仰都有一定的了解。根据《旧约圣经》,神因为公义,若与罪人直接见面,必然会审判罪人,并夺去罪人的生命。因此神一般都出于怜悯,要拉开与罪人的距离,并允许(大多数)人一直活到自然死亡。彼得大概也明白这一点。

  换句更容易理性接受的话说,罪本身也代表了人与神之间的差距。较为自然的状态,是神远离人。在基督耶稣上十字架为人赎罪,并将神的救赎和爱直接带给信徒前,神接近人,一般只有几种情形。或是呼召先知等仆人为神服务,或是在正式仪式中接近祭司并接受人的赎罪,回应人的祷告等,另外一个就是行审判。彼得当时担心的,是担当不起神的审判。

  在认识耶稣后,彼得对耶稣的追求,体现了其伟大的信心。

  5:9 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惊讶这一网所打的鱼。

  5:10 他的伙伴西庇太的儿子雅各c约翰,也是这样。耶稣对西门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

  5:11 他们把两只船拢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

  耶稣说:“不要怕,你要得人了”,这是一个为将来的教会宣告的伟大预言。而彼得等人跟随耶稣的决心也是何等地伟大:“他们把两只船拢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

  与彼得跟随耶稣的决心相比,我所做的真是微不足道。愿神怜悯我的软弱。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彼得是被耶稣拣选的。许多基督徒相信他们成为信徒,不是因为他们选择相信上帝,而是因为上帝拣选了他们。这个差异一开始较难理解。我曾经使用物理学中的相对论来解释,说一个人靠近岸,相当于岸靠近一个人。但是,说上帝拣选了一个人,对人是有巨大好处的,因为这可以使他谦卑。

  然而,这也是出于上帝的怜悯。让我们用一个学生申请哈佛大学为例。如果我们说一个学生拒绝哈佛,当然,我们会说他非常骄傲,但他仍然有一些希望,因为有一天他可能回来申请。如果我们说哈佛在拒绝一个学生,他基本上没有希望进入哈佛了,不管他想不想。对于非信徒,我们应该尽力地以“他们在拒绝上帝”来对待他们,只有少数邪恶的人,圣灵会让我们说是上帝拒绝了他们。

  现实生活中,上帝往往也仅在一个时间段内弃绝人,而在其他时候给人机会。《摩西五经》的律法书中就有一个例子,若一个贼在暗夜来偷盗,被人打死了,那打死他的人不算有罪。也就是说,暗夜里偷盗的人,给他人造成的不仅是财产损失,也是内心的恐惧。这时候,他们是被神弃绝的,(古时没有良好的照明)黑暗中的人们可以在恐惧和惊惶中打死他。但若天亮了,这意味着他有逃跑或停止偷盗的机会了(前提是偷盗,而不是武装抢劫),打死他的人就有罪了。这也意味着神不再弃绝那个小偷,要给他一定的保护了。

  对于一个学生开始尝试申请哈佛,我们清楚地知道,是完全不同于哈佛接受他的。所以,有人说他们被上帝拣选,或被上帝接受,是一个非常令人鼓舞的信息。有些基督徒,仍然停留在以为是靠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相信上帝的阶段,他们应该小心,应该警惕。因为他们仍然在门口,没有完全入门。他们仍然没有看到上帝接受他们的恩典是多么巨大。

  我们要着重的,自然也是这段经文对我们的帮助。首先,彼得在听到耶稣的讲道后表现出了开放的心态和愿意遵循耶稣的命令。第二,彼得承认他是一个罪人并表明愿意悔改。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表明他愿意放下一切跟随耶稣。在现代社会,我们首先要放下的,是一系列的疑惑,有些特殊社会地位的人,或处于一些特殊的社会的人还要放下恐惧。愿彼得的榜样使我们谦卑,鼓励我们跟从耶稣。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