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儒家的处世之道最新章节 > 儒家的处世之道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33 章

  到这个目的。一个人如果不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就不能成其为一个文明的人,恭敬、谨慎、勇敢、刚直本来一种美德,但是,如果不用礼来加以规范,就会走向反面。所以,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烦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祸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论语泰伯》)恭而无礼、慎而无礼、勇而无礼、直而无礼都会导致对他人的不尊重,最终也会导致别人对自己的不尊重。因此,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前提就是用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孔子的学生有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礼的重要作用,就是要讲中和最为可贵。儒家“礼之用,和为贵”的管理思想是建立在一种宇宙普遍法则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和”包含了宇宙自身要素的和合、人与自然的和合、人与社会的和合、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儒家的“礼”运用了这个宇宙的法则,强调社会的和谐与和合。“和”是要通过礼来加以调节才能实现,没有礼的调节就不能达到人际之间的和谐与合作。所以,古代的君王治理国家时,十分重视“礼”的管理功能。儒家用礼来管理国家,其目的是企图实现社会和谐的管理目标。

  “和为贵”,句出《论语》,类似的古训很多,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百忍堂中有太和,都是说的“和”。儒家“和”的思想为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思路。儒家的“太和”观念,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儒家是通过道德学达到自身的和谐,再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和”是宽容主义精神的表现,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企业的和谐发展都是至关重要。“和”指宇宙中不同事物、不同要素、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达到的和谐与统一,它相当于现代哲学中说的“矛盾的同一”。“同”是指相同事物之间没有内联系的、机械的组合。“和实生物”指事物内部的不同因素、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达到内部的和谐与协和,就能促进事业的发展。“同则不济”,如果没有矛盾的同一,绝对的无差别的同一,就没有生命,没有动力,就不能促使事物的发展。“和为贵”是非常辩证的思考,它承认矛盾的存在,而不是否认矛盾;它承认任何管理客体内部结构的复杂xìng、多元xìng、多层次xìng;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利益趋向的不同等等。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把组织内部的各种矛盾、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都协调起来,统一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去实现组织的目标。没有不同意见的争鸣、磋商、讨论、综合,就不能找到最佳选择点,就不能达到优化的决策,因而事业就不会亨通。企业领导的责任,是如何把不同意见,不同的看法,各种不同的矛盾,谐和起来,找他们之间中间点,这是领导者领导艺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协力,则无往而不胜。“同心之言,其臭(气味)如兰。”(同上)心意相投的语言,其气味像兰花一样的芳香。即容易产生共呜,达到行动的一致。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在任何时候,不论是在顺利的时候,还是在困难的时候,都要坚持谐和一致的原则。人多本应是力量更大,如果组织协和得好,就如同贾谊说的“刚柔得道”。系统论的整体xìng原则,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刚柔得道,和合声调,必将产生新的动力。如果,相反就是乖缪,就是不谐和,力量互相抵消,没有力量。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清楚说明一个组织内部不谐和的结果。所以,“礼”的作用就是改善人际之间的关系,就是人人都遵纪守法,各个人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各人按自己的职分,按自己的分工去办事。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企业的集体利益,为了国家的现代化,都和谐一致地努力工作。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包含有十分深刻而又丰富的管理思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应当按照胡锦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xìng,体现时代xìng”的要求,深入发掘儒家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中获得符合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的启示,并创造xìng地应用到我国管理实践中去,从而更好地作用于中华民族的稳步发展。

  第32章 为官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

  学而优则仕,儒家认为做人是做官的基础,只有会做人才能更好为官。为官要有很好的学问和才华,但同时还有具有崇高的道德,才能做人们表率,为人们谋福祉!为官要善于谋身,明白中庸之道,既要有经世之才,又要懂得办事方法和手段!出则为将,可以横刀立马,救万民于水火;入则为相,可以运筹帷幄,创万世之基业。为官要胸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有杀身成仁、勇赴国难的勇气,又有俯首万民,化育万方的涵养功夫,最终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修心进取,顾全大局,遵循中庸之道

  【子曾经曰过】

  故君子尊德xìng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智者感悟】

  君子应当尊奉德xìng,善学好问,达到宽广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经了解的道理,从而推究对事理新的认识,抱着朴实厚道的态度崇尚礼节。这样,身居上位时不要骄傲,身居下位时不要背弃。国家政治清明时力争言论主张能被采纳使国家振兴。国家政治黑暗时沉默不语力求保全自身。《诗经》里说:“既明达又智慧,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xìng命。”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dàngdàng。”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中庸”一语始见于《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有“宋代孔子”之誉的朱熹曾对中庸之“中”的含义有过这样的解释:“中只是个恰好的道理”。可见,中庸即是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遵循适度原则。因此,可以把中庸的高明之处理解为寻求平衡的智慧。

  如果对儒家“中庸之道”的平衡智慧做一点展开,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把它作如下三方面的开掘:

  其一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智慧,其理想状态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观念与做法,而是竭力主张在“敬天”、“畏天”的基础上追求天人两极的和谐统一。

  儒家把人安身立命的理想目标确立为“天人合一”,其积极意义是明显的。近代西方的自然观,在“征服自然”等戡天思想的支配下,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就,但另一方面,随着工业文明的发达,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迭起。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当代西方许多学者对儒家文化中“敬天”、“畏天”从而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也就在所必然了。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与政策法规的当今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中庸平衡思想显然给我们提供着重要的智慧启迪。

  其二是人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智慧,其理想状态是达到“人我合一”的和谐境界。在儒家那里,“人我合一”的原则集中体现于其“仁道”思想。对于“仁道”的基本要求,孔子明确将其理解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儒家思想史上的几位后继者譬如孟子、荀子、董仲舒也都认为:“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之名。”儒家认为,爱人的基本内涵是视他人为自己的同类,即将别人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所以《中庸》说“仁者,人也。”这意思是说,仁道首先是承认他人是人,要将他人当作人来对待。有了这一前提,才能超越利己的天xìng,关爱、同情、尊重他人。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和谐状态同样是我们必须着力营造的。因此,儒家倡导的“人我合一”的中庸平衡智慧也给我们极大的启迪。事实上,人我之间既走出自我中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羁圈,又反对一味地强调自我牺牲的说教,正是我们今天追求“人我合一”要达到的中庸平衡境界。它无疑是我们构建祥和稳定社会的lún理基础。

  其三是人自身内部yù望与理智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智慧,其理想目标是达到“yù理合一”的内心和谐状态。儒家认为要达到“yù理合一”的平衡状态必须谨守“以理制yù”的原则。先秦儒家在承认yù望之合理xìng的同时几乎毫不例外地主张对yù望必须进行理xìng的引导,孔子称:“克己复礼为仁。”按朱熹的解释:“‘己’谓身之私yù也。”荀子认为,人“生而有耳目之yù,有好声色焉,顺是故yín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因此荀子的结论是:“以道制yù,则乐而不乱;以yù忘道,则惑而不乐。”

  儒家认为为人是做官基础,而儒家理想的为人之道需要具有深厚的道德功夫才,因此中庸之道是为官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即不偏不倚,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对于为官来讲,中,就是既不愚忠,也不jiān诈;升了迁不专横跋扈,丢了职不低三下四;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暴自弃;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富贵不能yín,贫贱不能移。只有这样人心才会平稳,社会才会稳定。“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之道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它能“致中和”,达到中正和平,而“使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中庸,即永守其中,常持其正,此道得之于太极之理,暗合于yīn阳之变,故中庸之道必是因时而化的。古时候有一种欹器,注水一半时则正,过半则偏,满时则倾覆,水流失尽净,所以古之贤者常以此自戒,或用以喻谏执政者要守中持正,不可偏私,不可奋满,《周易》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古今成大事业者,必有其进退出处之道。“日中则灵,月盈则亏,君子尚消息盈虚”,此正是日中则偏,月满则亏之意,得道者必明此理,谨守中庸之道,戒奋满之倾覆,则可常行不易,生生化化运行而无穷无尽。历史经验也证明,实施中庸之道,避免过激和片面xìng,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问题的正确处理,而“反中庸”,“矫枉必须过正”,则会给社会、给个人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中庸之道对为官者更是重要。子张就曾经问孔子怎样从政。“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yù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yù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他的意思是,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从政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