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儒家的处世之道最新章节 > 儒家的处世之道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36 章

  一边听杨载福讲话,一边细细地端详他。见他双眼乌黑发亮,正应相书上所言“黑如点漆、灼然有光者,富贵之相。”左眉上方一颗大黑痣,又应着相书上所言“主中年后富贵”。对于相书,曾国藩既相信又不全信。他喜欢相人。一方面将别人的长相去套相书上的话,另一方面,他又看重这人的精神、气色、谈吐举止,尤重其人的为人行事。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去判断人之吉凶祸福。眼前这位杨载福,凭着他多年的阅历和相人的经验,两方面都预示着前程远大,只可惜埋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得不到出人头地的机会。应当指点他。曾国藩待杨载福说完后,问:“目今兵戈已起,国家正要的是壮士这等人才。不知壮士肯舍得排业,去投军么?”杨载福答:“家父从小就跟载福说过: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我也常想,倘若这点能耐能被在位者赏识,为国家效力,今后求得一官半职,也能告慰先父在天之灵了。”“好!有志气!”曾国藩高兴地说,“鄙人与湖南巡抚有一面之jiāo,我为你写封荐书,你可愿去长沙投奔骆大人?”

  “愿意!”杨载福站起来,爽快地回答,“尽管长毛正在围攻长沙,别人都说长毛厉害,但载福不相信,我偏要在pào火之中进长沙。”

  杨载福即是杨岳斌,为避同治(载淳)、光绪(载)皇帝讳,由曾国藩建议改名岳斌,取文武兼备之意。杨载福是清朝名将。湖南吉首(乾州)人。曾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累官湖北提督、福建陆师和水师提督、陕甘总督。

  举荐人才,在为官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自己在官场上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国家选出栋梁之才以利于造福黎民,还可以为有识之士提供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报复,不至于埋没人才,终老无闻。

  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说法,重用贤人,其中至少应该有两个标准,第一是有能力,第二是有品德。无德无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或者德胜于才、才胜于德,都不是最理想的人才类型。真正的人才应该凝固做到所谓“德才兼备”,一方面能够具有胜任一个职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另一方面能够具有相当的职业cāo守、能忠于自己的公司和团队、能给下属和同事发挥表率作用。

  历史上曾有一人兴邦,得一人而得天下者,举荐贤人对事业发展的重要xìng可见一斑。一个企业要发展得好,必须坚持任人唯贤,而不唯亲,学会用人之道。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官之道

  【子曾经曰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

  【智者感悟】

  为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不可以擅离职守,也不可越权行事,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才可能使政府正常运行。

  儒家主张为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谋政”的前提是要有其位。不管在什么位置上,都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意思是,君子安心于平常的地位,去做应做的本分事情,从来不羡慕本职以外的名利。身处在富贵的地位上,就做在富贵地位上的所应做的事;身处在贫贱的地位上,就做在贫贱地位上所应做的事情;身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在夷狄地位上所应做的事;身处在患难中,就做处在患难中所应做事情。这样,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地位,都不会感到不安。其实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各级官员要个安其位,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曾子也说过:“君子思不出其位。”可以说这是曾子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一种理解和诠释。一个人不要老想一些超越自己本位的事,而应该对自己职责内的事多动动脑筋,不要总是琢磨着干预别人的职权,对别人的大小事都chā上一手,这样于公于私都不好。《中庸》上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其主旨在于“yù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

  《韩非子二柄篇》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韩昭侯因饮酒过量,不知不觉便醉卧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担心君王着凉,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要了一件衣服,盖在韩昭候身上。几个时辰过去了,韩昭侯终于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谁还给他盖了一件衣服,他觉得很暖和,他打算表扬一下给他盖衣服的人。于是他问身边的侍从说:“是谁替我盖的衣服?”侍从回答说:“是典冠。”韩昭侯一听,脸立即沉了下来。他把典冠找来,问道:“是你给我盖的衣服吗?”典冠说:“是的。”韩昭侯又问:“衣服是从哪儿拿来的?”典冠回答说:“从典衣那里取来的。”韩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来,问道:“衣服是你给他的吗?”典衣回答说:“是的。”韩昭侯严厉地批评典衣和典冠道:“你们两人今天都犯了大错,知道吗?”典冠、典衣两个人面面相觑,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韩昭侯指着他们说:“典冠不是寡人身边的侍从,你为何擅自离开岗位来做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为掌管衣物的官员,怎么能随便利用职权将衣服给别人呢?你这种行为是明显的失职。今天,你们一个越权,一个失职,如果大家都像你们这样随心所yù,各行其是,整个朝廷不是乱了套吗?因此,必须重罚你们,让你们接受教训,也好让大家都引以为戒。”于是韩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职。

  孟子说过“位卑而言高,罪也”;一个人的修养学识不到家,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谈论那个位置上的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我们似乎也经常发生这种现象,那就是越外行的人越喜欢谈内行的话,但是你真让他来干,他还干不了,俗语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就是这个意思。不在其位,就不了解具体情况,乱发议论往往是外行人说内行的事。政治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为官亦然,不是人人都能懂能做的事情,也不是单个人能全懂全做的事情。所以孔子的意思是告诉大家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能真正知道它的内容,即使知道也不定能够应付得了,所以要调整我们的心态,多一份理解,少一些抱怨,少一些不满,少一些评论,多一些支持,用多一份的务实来做好自己的本职。有些事情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不要随便发表议论,特别是不满和抱怨。这里强调的是要务实,而不要空谈。所谓空谈误国!应该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孔夫子提出“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况且“言多语失”议论他人的是非是容易遭他人怀恨的,要防止“祸从口出”,这是为官所应遵循的。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典范,。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修政礼,外服夷狄,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东联孙吴,北抗曹魏,后有六出祁山,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下面我们以《出师表》重温他那片赤诚之心与鞠躬尽瘁的精神: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xìng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白)〔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迩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惧,恐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jiān凶,兴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修身善身,胸怀天下,齐家平天下

  中华民族是有礼仪之邦称号的文明古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者的抱负,是一个由小到大的渐进关系的发展,学而优则仕,为官后就为进一步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方便!为官者要牢记这一信念,既要修身以善其身,又要敞开胸怀兼济天下。显达不忘修己,官卑不忘忧国!

  为官要注重修身,修身要从小事做起。东汉时有一少年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父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房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为官者要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雄心,能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张居正是明代中后期叱咤风云、大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是为官者治国平天下的典范。他在隆庆和万历年间,国脉倾危之际,参与并领导了历时16年之久包括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大改革,以其扭转乾坤的功业永垂青史。其勇于任事,犯难进取,挽救危亡的精神,数百年来为励精图治、救亡图存的人们所景仰和追思。明朝张居正的改革,是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一次改革运动。他本人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从平民中崛起,在明朝万历王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人们赞扬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中记载:“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ròu,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ròu,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己,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有些空泛,不务实,但是对于仕途官员来说,修身养德,以治国平天下为最终目的,才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35章 天下为公,儒家治国的理想(1)

  儒家提出了“仁政”的治国方略。仁政就是以“仁”为最高治国理念,一切的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政治措施都要符合“仁”的要求,为政以德,以德治国。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最高理想。“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儒家提出天下为公,贤者在位,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思想。大同世界是一个温情脉脉、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幸福的人间天同。天下大同是无数人追求的理想,也有无数人为之奋斗呐喊,从孔子的“天下大同”到梁启超的“大同书”,从东汉黄巾军大起义到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为着能实现这一理想,就是在现代,大同世界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以德治国,取信于民,取信于天下

  【子曾经曰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智者感悟】

  孔子说:“为政者如果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只要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众星就自然围绕在他的周围。”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仁政”,就是管理者身要正,能做到“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下》),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幸福。其次,管理者自身必须要有德,从而做到“身正”,通过施行“德政”来实现“仁政”。孔子说:“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孟子也说:“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德政”体现为下述三个方面:一是爱民。“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二是富民。孔子认为管理者应当惠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进而富民;三是教民。“曰: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