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中国近代爱国名人最新章节 > 中国近代爱国名人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40 章

  了教育内容,建立 了相应的制度,把教育作为推动革命,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   天京事变后,洪仁总理朝政,他向洪秀全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 《资政新篇》,建议仿效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项制度 和政策,把中国建议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几方面 的设想:   第一, 《资政新篇》提出,改革内政首先应该注意对人的教育,即改变 人的思想面貌和道德行为。他针对当时存在分散、离心的倾向,指出 “兄弟 不和外人欺,国人不和外帮欺”,反对 “结党联盟”,强调要“自大至小, 由上而下,权归于一”。要求领导者“亲身以倡之,真心以践之”,以改变 当时存在的“骄奢之习”,就是用新的道德观念来教育人民,规范人民的行 动,改造人的精神面貌。   第二,《资政新篇》提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改变当时“不 务实学,专事浮文”的落后的教育状况。主张用 “火船、火车、钟表、电火 表、寒暑表、风雨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qiāng、天球、地球”等近代科学 成就,去 “开人之蒙蔽以慰其心”,“以个人之智慧以善其行”,企图把近 代科学技术知识引进学校。   第三, 《资政新篇》提出,建立新的教育机构,改革旧教育制度,提出 “文以纪实”,“言贵从心”的主张,反对封建贵族式的“古典之言”,提 倡 “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的浅明文体;奖励人民开设“学馆”,以教 育青年一代;设 “士民公会”,以兴办教育;建立“跛盲聋哑院”,“教以 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办 “鳏寡孤独院”,“生则教以诗书各法,

  死则怜而葬之。”并且主张 “凡外国人技艺精巧”者,在不干涉中国内政的 条件下,准许传授科学知识, “教导我民”。1860年容闳 (1828~1912年) 向洪仁建议:一、建立武备学校;二、建设海军学校;三、颁定各级学校 制度;四、设立各种实业学校。深得洪仁的赞赏。   洪仁的这些建议,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 的客观要求,因此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在 “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超过 了同时代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不仅重视中外文化的jiāo流和吸收外国 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若干有关政策。他提出 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具有启迪的作用。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后期是企图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业建立新的教育体系的。但是由于新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尚未形成,客观上缺乏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再加上戎马 倥偬,没有力量致力教育建设,所以,许多主张没有实行。              洋务运动的教育革命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中国处于强敌环伺,民族危亡的危险局 面。中国紧紧关闭的封建大门已经洞开。所谓 “华夷混一局势已成”,闭关 锁国,孤立于世界之外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封建统 治阶级内部一些官僚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被迫认真对待中国胜败存亡的问题。以曾国藩 (1811~1872年)、李鸿章 (1823~1901年)、左宗棠 (1812~1885年)、张之洞 (1837~1909年) 等为代表的政治集团,为了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提倡所谓“自强”“求富” 的洋务活动,在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 枝节xìng的改革,以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这种活动史称洋务运动。   在洋务运动中,教育活动是重要方面。洋务派主张兴“西学”,提倡“新 教育”,以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认为,当时 “东西各国日益强盛,中土一 无所恃。”要想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状况, “造就人才”,“实为中国自强 根本”, “当务之急”。为了培养洋务人才,他们提出,一、变通“考试功 令”。李鸿章说:“小楷试帖,太蹈虚饰,甚非养人才之道。”二、设立“洋 学局”,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他们认为, “洋学实有逾于华学者”,所以应 该取彼之长,益我之短,择善而从。他们本着“变器不通道”的原则,在“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提倡 “西学”学习西人所擅长的“测算之 术,格致之理,制器尚象之法”以及 “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而且认为 “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条理精严,迥非中士所及。”所以仿 照西方学校在上海、天津等相继办起了新式学校。洋务派的 “新教育”主要 有两个方面:   第一、创建新型学校   洋务派建立的新型学校有外国语学校、工业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鸦片 战争以来,清政府在外jiāo活动中,由于语言文字的隔阂,所受损失极大,为 了改变这种状况,急需培养中国的翻译人员。这是清政府决定建立外国语学 校的主要原因。外国语教育当时叫方言教育。主要有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 言馆、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等。洋务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中看到,中国的军备武装远不及西方先进,他们主张:“师其所长,夺其所 恃”,改变那种 “制于人而不思制人之法与御寇之方”的懦夫思想。他们所

  说的 “制人之法与御寇之方”,就是购买和制造轮船、qiāngpào,从而建立制造 军火的兵工厂,如上海机器制造厂,福建马尾造船厂。为了培养技术人员, 在工厂里附设了工业技术学校。洋务派认为,要想 “靖内患,御外侮,非讲 求兵制不可”, “整顿陆营则内患不作,整顿水师则外寇不兴。”从这里可 以看出,洋务派军事教育的目的,既有 “靖内患”镇压人民革命的一面,也 有 “御外寇”,反对外国侵略的一面。但由于种种原因,结果是“攘内”有 功, “制夷”无力。   上述各类新型学校的建立,是中国新教育的萌芽,是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在中国实施的先声,为中国以后建立新学制奠定了初步基础,也是有一定影 响和历史意义的。   第二、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是洋务派 “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要熟悉西方 情况,学习西洋的科学技术,只在国内办学还不够,需要到外国去耳闻目见。 曾国藩、李鸿章于同治十一年上书清廷,奏请派“志趣远大,品质朴实、不 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的聪颖子弟去美国留学。按照他们的计划,自1872 年至1875年每年派30名幼童出国,4年共120名,15年后逐年回国。学习 的科目主要是军政、船政、步cāo、制造。我国著名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这一 批留学生中的一员。这是中国近代派留学生的开始。   1881年,留美学生监督吴子登以学生沾染洋气, “他日纵能学成回国, 非将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为理由,几乎将全部学生召回,留下继 续学习的仅10人而已。   光绪二年沈葆桢、李鸿章又请求派学生到欧洲留学。他们在 《闽广学生 出洋学习析》中提出:“清于闽广前后堂选派学生分赴英法两国学制造驾驶 之方及推陈出新练兵制胜之理。”按照规划派30名学生出国,去法国学造船, 去英国学驾驶,学习3年,期满回国任用。   洋务派派遣留学生的目的是培养办洋力的人才,用以巩固清朝的统治, 但出乎封建统治者的意料,除出现少数洋奴外,大多数成为爱国的知识分子。   综上所述,洋务派的 “新教育”自同文馆建立以来,虽然创办了一些新 型学校,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校系统,所有学校也都是半新半旧的过渡形 式,只能称作 “新教育”的萌芽。虽有影响,但成效不大。   洋务派的教育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特权,培养洋务人才。本质上是封 建xìng的,并带有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烙印,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然而,从 整个中国教育史发展过程来看,洋务派的教育改革,在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 了一个缺口,第一次建立了新型学校,第一次将 “西学”付诸教育实践,培 养了中国第一代科学技术人才,这些都起过积极作用,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 位。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中国近代教育中, “中学”与“西学”的问题,自鸦片战争开始就提 出来了,而且贯穿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政 治派别对 “西学”的理解、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各不相同罢了。   洋务派认为,凡一切封建主义的典章制度、lún理思想, 都属于 “中学” 的范畴,凡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西文”、“西艺”,即为“西学”。

  正如严复所指出的,洋务派只知道 “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洋务派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教育的纲领和指导思想。   张之洞 (1837~1909年),是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阐 述者。自中法战争以后,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他办了许多洋务事业,既 办qiāngpào厂、铁政局,又办布厂、纱厂、丝厂,而且也办了许多 “洋学堂”。 1907年至 1909年在中央任职兼管学部,主持全国教育工作。清末的教育改 革,特别是1903年的 《奏定学堂章程》的制定,是在他直接参加下完成的, 对清末教育有一定影响。   在 《劝学篇》中,张之洞系统地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他认为,当时新派提倡 “西学”反对“中学”,旧派反对“西学”只要“中 学”,两者都有片面xìng。 “旧者因噎废食,新者歧多而详;旧者不知通,新 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度之本;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在 他看来,只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才是不偏不倚的正确思想。这里所说 的 “旧者”是指封建顽固派,“新者”是指资产阶级改良派。张之洞以为, 应该以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事事”。若如此,既可改变旧者的“不知通”, 又可以纠正新者的 “不知本”。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教育上影响很大。洋务派所谓的“中学为体” 就是以封建lún理思想、中国的经史之学作为一切学问的根本。所以,学生应 该首先从经史子集中学到 “圣人之心”,“圣人之行”。然后,才可以学习 对于封建统治有用的 “西学”。张之洞说:“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 国先圣先师立教之言,考史以识我中国历史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 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我 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他认为,假如只讲 “西学”,“不先以中 学固其根底,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 者矣。”在为体的 “中学”里他特别强调“明纲”,即以三纲五常封建lún理 道德,去教育学生和人民,把 “明纲”看作是“五lún之要五行之源”,甚至 认为: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因此,他主 张把 “忠孝”作为各级学校立学的根本,并且以“夫妻之纲”反对维新派提 倡的男女平等的教育思想,说 “知夫fù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 以 “君臣之纲”,反对维新运动要求的有限民权,说“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 说,不可行也。”甚至说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民权之说一倡, 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由此可见,洋务派的 “中学为体”的本质是维护封建 专制的统治秩序。   洋务派的 “西学为用”就是在尊孔读经坚守礼教、维护封建专制的前提 下,教学一点西方的语言文字、法制规章和为半殖民地工业服务的自然科学 知识。张之洞把这些归纳为“西艺”和“西政”,其条目为:“学校、地理、 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 电,西艺也。”他们的“西学”不包括那些动摇封建统治的资产阶段民主自 由的政治学说。   洋务派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产物,是资产阶级文化和封建文化的混合体。它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 益,也体现了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需要,为在中国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 提供了理论根据。   但是,也应该承认,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在向西方学习的

  初始阶段,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主张 “西学为用”,强调向西方学习,承 认 “西学”的“用”,就是对顽固派仇视新事物的一个否定,而“用”的推 行也不可能不触动万古不变的 “体”。所以,最初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从捉倡和维护 “西学”方面看,打开了向西方学习为门户,实行教育 的初步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可是到了维新派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改变 君主专制体制时,洋务派这个口号就具有抵抗维新运动的反动作用了。               维新派的教育革命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从官僚、地主和商人中转化出 民族资产阶级,自 70年代开始出现早期资产阶级改良言义者。中日甲午战争 失败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开始转变为救亡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