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中国近代爱国名人最新章节 > 中国近代爱国名人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41 章

  爱国运动,即康有为、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是当时中国 “向西方寻 求真理的一派人物”。   维新运动的领导人认为,中国贫弱的原因在于教育不良,学术落后。所 以,他们把 “设学校以培养人才,立报馆以宣传变法,建学会以组织力量, 译西书以介绍西学”,当作救亡之道。   维新运动的领导者认为, “中国受侮数十年”就是由于上下不通,内外 隔绝,而 “去塞求通”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设报馆。梁启超说: “阅报者愈 多,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通过报纸的宣传,就能够使 “风 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康有为为了以维新思想去影响 王公大臣,于1895年7月,自己出资创办 《中外纪闻报》,这是维新运动最 早的报纸。此外,他们还创办了 《国闻报》、《湘学报》、《知新报》、《求 是报》等等,这些报刊在传播新思想,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教 育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维新运动领导人把建学会作为组织人力的重要手段。他们认为欧美各国 所以能称雄于世,就是由于 “群心”。梁启超说:“道莫善于群”,“yù振 中国,在广人才。yù广人才,在兴学会。”他要求全国各地广立学会,这样 才能有实现 “雪仇耻”、“修庶政”的可能。在康、梁的影响下,1895年8 月在北京成立了 “强学会”。随后,“上海强学会”、“北京保国会”相继 成立。康有为在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说,力陈中国被列强欺凌,濒于瓜分的危 机,号召人们奋起救亡,大声疾呼: “人人有亡天下之责,人人有救天下之 权。”接着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名目繁多的学会,成为维新运动的政治团体, 对变法救亡运动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办学堂、开民智,是维新运动的重要活动内容。维新派指出,要在中国 实现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废除科举,兴办 学校,培养维新人才。他们认为 “变化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 校;学校之订,在变科举”。维新派指出,科举制度有 “锢智慧”、“坏心 术”、 “滋游手”三大祸害,只能“长人虚骄,昏人神智”,培养一些空谈 xìng命、玩弄词章、抱残守缺、无裨实际,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腐儒”和“学 究”。他们痛切指出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 “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为 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他们认为“覆中国,亡中国,必自科举愚民不 学始也”;要使中国富强,就必须改革旧教育,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资 产阶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遵通通古今,知时务,学以致用的原则

  来培养人才。并强调: “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所以,在维新 运动中,办了一些学校,其中最有名的为 “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据 梁启超 《戊戌政变记》的不完全统计,1895年后的二三年间,各省设立的学 会、学堂、报馆有51处,其中学会24处,学堂19所,报社8所。这些学会、 学堂、报馆,在介绍西学,传播维新变法思想,唤起人们起来改革社会方面, 起了重大作用,出现了举国士民 “家务言时务,人人读西学”的情景,使人 们开始从封建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思想准备和领 导骨干准备。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   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风起云涌的形势 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兴起。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和革命过 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分重视发挥教育的作用。他们把学校作为传播民主 革命思想阵地,培养及清起义骨干的场所,有些学校实际上成为反清的革命 据点。资产阶级革命派当时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创办革命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觉悟   当时许多革命派知识分子感受到国家危亡的严重形势,他们热爱祖国, 立志报国,很快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从 1901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 本和国内出版了大批书报杂志,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和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冯 自由的 《辛亥前海内外革命报一览》列举了报刊67种,杂志49种。影响最 大的有: 《民报》、《苏报》、《国民报》、《民呼报》、《中国女报》、 《新湖南》、《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游学译编》等,报刊杂志的 出版和发行,对批判封建意识,传播民主思想,起过重大作用,为辛亥革命 作了重要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    (二)创建学校,培养革命骨干   培养有用人才,挽救国家,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呼声,陈天华在 《猛回头》 中说:“中国此时尚不广兴学堂,真是无从救了。”革命派要求建立为资产 阶级革命服务的新型学校,以新的时代精神武装年轻一代,以培养敢于 “宣 战君主” “内修战事、外御强邻”的“革命健儿”和“建国之豪杰,流血之 巨子”。   这个时期,革命派积极创办了许多为资产阶级革命服务的学校,其中影 响较大的有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通师范学堂等。蔡元培在 《我在教育界 的经验》一文中,谈到了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的活动情况。他说,爱国女校 对学生进行民主革命的思想教育, “年长而根底较深的学生如周怒涛等,亦 介绍入同盟会,参加秘密小组”。爱国女校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fù女骨干 力量, “辛亥革命时,本校学生多有从事于南京之役者。”   爱国学社等校的革命活动,使清政府惶恐不安。清政府采取残酷的手段 对爱国学社等校的师生进行镇压,并强行解散了爱国学社,但是反动当局的 镇压,并不能阻挡汹涌澎湃的革命怒潮,各地兴办革命教育之风方兴未艾, 盛极一时。尽管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取得辛亥革命胜利前后进行了多方面的教 育改革,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无数次教育改革,有过许多人力图教育救国而不 懈的求索。然而历史已经证明,不论地方阶级改革派的教育救国,还是太平

  天国的教育救国,不论是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还是维新派的教育改革,乃 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救国,都没有为苦难落后的中国找到出路,却越来 越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各种 “教育救国论”都在中国社会这个 大舞台上登台亮相,同时也在这里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和选择。大浪淘沙, 许多西方资产阶级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在中国失灵了;各种小资产阶级的 教育改革、改良主义者的教育改革也遭到无情的抛弃。教育救国在中国近代 史上试验了,但行不通。中国革命必须寻找新的救国救民的出路。

  2

  革命救国的壮举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但帝国主义并未放松对中 国的侵略。 《辛丑条约》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 中国的工矿jiāo通,垄断了中国的财政金融。而卖国的清政府却以“量中华之 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大度与宽容,一任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同时也日 益加紧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苛捐杂税又多又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新的民族危机面前,要革命,要改变现状,要谋求发展,要实行民主的呼 声越来越高,这些呼号者,便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 (亦称革命派)。   他们有软弱的地方,也有糊涂的时候,但是他们决然奋起了。是 “亟拯 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热情,是危难之中艰苦而顽强的斗争, 造就了他们这一批慷慨悲歌的爱国英雄们。他们雄心勃勃,要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建立一个“新的、文明的、进步的政府”; 他们组织起义,奔赴战场,英勇献身,显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历经一 次次失败的磨难,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革命果实,竟很快落到窃国 大盗袁世凯手中。他们失败了,他们没有实现“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的社会” 的宏愿。中国仍然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他们 也胜利了,革命救国的壮举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 入人心。从此以后,在他们洒下鲜血的这片国土上,任何违反民主的潮流, 要在中国恢复帝制和建立独裁统治的人和集团,都不会遭到人民的反对而归 于失败。他们的功勋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革命救国思想的传播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是社会政治形势和 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他们救民于水火,挽救民族危亡, “振兴中华”的责 任感和爱国热情,使他们毅然走了上革命救国的道路。 《辛丑条约》以后,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甚一日, 1902年以后,《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 《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中日通商行船条约》相继签订,进一步便利 了帝国主义对华经济掠夺,这不仅造成了中国民穷财尽,而且严重压抑了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夺 取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还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大权。帝国主 义者争相抢占势力范围,即使边远省份也在他们争夺之中。清政府为了偿还 赔款和外债,解决财政危机,推行 “新政”,大兴苛捐杂税,给中国人民带 来了极其沉重的负担,整个社会处在激烈动dàng之中。继义和团运动之后,人 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连绵不断。清政府为应付内外jiāo困的局面而讨好帝国主 义,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列强的卵翼下,维持反动统治。 清政府真正成了 “洋人的朝廷”,这时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 盾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者的斗争,这种社会政治形势,迅速地把这些资 产阶级革命派推进到爱国运动和社会政治运动中。   资产阶级革命派一登上政治舞台,便充分表现出了他们高度的爱国热 情。他们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理论,有着与前人截然不同的特点。他们的爱国 不再和忠君联系在一起,也不再是忠于某一个封建的朝廷而寄希望于它。他

  3

  们认为,爱国必须革命,必须走武装推翻清政府的道路,建立崭新的中华共 和国,他们把爱国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统一起来了。他们就是这样带着资产 阶级改良者所没有的革命理想、革命纲领、革命组织发动了辛亥革命这一救 国壮举。   辛亥革命之所以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很重要的原因是得力于这种革 命爱国思想的传播。从 1900年以后,鼓吹革命的言论开始活跃,随着革命形 势的迅速发展、自 1903年,革命思潮进入广泛传播阶段,国内知识界和海外 留学生,纷纷创办革命报刊,发行革命书籍,短短二、三年内,出版政治xìng 刊物有20多种。如留学生中的《开智录》、《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 《浙江潮》,上海的《大陆》、《童子世界》,陈范接办的《办报》等倾向 革命的刊物。拒俄运动后, 《国民日报》、《觉民》、《女子世界》又相继 问世,同时还有一些宣传革命的书籍,这些书刊大都以宣传爱国思想,揭露 清政府腐朽黑暗和号召 “排满革命”为中心内容。   在这些书刊里,爱国志士沉痛描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残酷掠夺,以大量 的事实说明国家已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们对中国的时局有着比较清 醒的认识,他们认为 “今日之世界是帝国主义最盛而自由败灭之时代也”。 号召人民要发扬爱国精神, “身家不足爱,土地财产不足恤,而惟‘爱国’ 二字,为国民无上之天职”。爱国志士还指出,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的工具,希望它能够自强图存,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明确宣布:“yù 立新国乎?则必自亡旧始。”同时他们摒弃了维新派追求的 “明治维新”、 “彼得变政的救国模式,转而从“美国独立”、 “法国革命”中寻求自己的 救国理想,认为只有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才是救国之路。   在宣传这些革命思想的革命者中,孙中山可以说是最杰出也是最成熟的 代表了。他首次提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联合政府”的革命口号, 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才能救中国。他在1904年的《中 国问题之解决》中说,要“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把过时的满清君主的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面对保皇派的进攻,他发表一系列文章进行反击,在 《敬告同乡书》中就直 截了当地指出康有为的 《最近政见书》的实质,是要人们 “不可行革命、不 可谈革命、不可思革命”。梁启超说的 “名为保皇,实则革命”不过是一种 骗术。号召人们要 “大倡革命,毋惑保皇。”在《驳保皇报书》中指出保皇 派侈谈的是爱清王朝,而不是 “爱国华国”,所以是“非爱国,真害国”。 这些旗帜鲜明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