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最新章节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42 章

  我,便 实现了 “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传统思维中,儒家把社会lún理内在化,说成先验的道德人xìng。道家重视 自然,但主张在自我体验、直觉中实现“天人合一”。理学实现了儒道合一, 把lún理道德超越化,变成了自然本体。他们都主张自我认识、自我直觉、自 我超越,通过意向xìng思维, “创造”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实际上都和情感 体验分不开。传统思维的特点,是把认识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知、情、意处 在合一未分化的状态。其中,情感因素起重要作用。   这里所谓情感,主要是从主体需要、态度和评价而言的。以儒家为代表 的传统思维,一贯很重视喜怒哀乐 (如所谓“七情”)等情感需要,并由此 产生好恶等情感态度,进而产生善恶、美丑等等评价。这些也就影响了思维 的整个进程和方向,使之变成了主体意向xìng活动。这种基于情感需要而形成 的意向xìng思维,所要解决的是价值选择问题而不是真假问题,是意义问题而

  ----------------------- Page 39-----------------------

  不是事实问题。   先秦墨家和名家,或者是经验论的,或者是唯理论的,他们都强调思维 的认知功能而很少情感色彩,即不是以情感需要和评价,而是以事实和真假 为其基本特征。但真正对后世发生影响而被普遍接受的是儒道两家的思维方 式。   四、辩证xìng   传统思维的辩证xìng起源较早,孔子提出了 “叩其两端”,即考察问题的 两个方面;老子强调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即对立面的相互依 存与相互转化; 《周易》提出了“一yīn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的精湛命题,即两个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推移;张载提出“两”与“一” 的概念;二程提出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的对立普遍xìng。后来,朱 熹、王夫之等都有关于辩证观点的进一步发挥。到近代,“相反相成”、“物 极必反”已经成为一般人的常识了。这就是中国传统辩证思想的具体表现。 它在古代世界辩证xìng思维发展史上不仅有突出的地位,而且有自己的系统和 特色。其要点有三:   一是强调整体各部分的和谐与统一。中国人从整体直观出发,不是对于 整体各部分进行分析或像西方传统哲学那样追求事物的本原,而是着眼于已 经经验到的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处理这种关系时,又侧重于寻求不同 方面的和谐统一。如两周之际,史伯就以经验论证了矛盾的不同方面只有达 到和谐与统一,才能产生出对于人有益的效果。这种强调和谐统一的思想到 春秋战国时期,在儒家的 “致中和”学说,在墨家的“兼爱”、“非攻”学 说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儒家经典 《中庸》里,孔子的“和为贵”和“致 中和”的思想,被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高度。从此以后, 随着儒学地位的升高,致中和的特征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也愈益突出。中 国传统的科学、艺术等领域,无不显示出这种特征。例如,中国传统的气功 学,就是说明这一特征的范例。按照气功学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人本身是由 元气贯通的统一体,而且人与外部世界也是这样的统一体。另如中国的传统 绘画讲究 “气韵生动”,其依据也是这种整体和谐统一的思想。总之,在中 国人看来,事物整体各部分的和谐统一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只有把握住这种 和谐统一才能把握住事物的存在与生命。   二是着眼于对立互补、有别有序的yīn阳jiāo感的矛盾观。 “一yīn一阳之谓 道”、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重视事物的 矛盾关系,视yīn阳jiāo感jiāo易为宇宙的根本规律。但对事物的矛盾关系,他们 所强调的是相承相应、相比相得、相通相合的互补关系。yīn阳两极相济为用, 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在yīn阳对立之中,互补双方又不是等价的平 等关系,存在着严格的 “有别”、“有序”的等级秩序。   三是注重事物的变化及其重复的规律xìng。这是从经验的角度和重视经验 积累的结果。正是在经验的观察积累中,中国人不仅时时注意到事物的变化, 而且逐渐发现了种种变化复重的规律xìng:王朝的兴衰,代代如此;人的生、 老、病、死,人人如此;日月盈虚,昼夜jiāo替,四季往复,如此等等。从 《周 易》开始,历代的史书、典籍都从不同的角度记载、总结着中国人从经验中 得到的各种jiāo易及其重复的规律xìng。   传统思维方式的辨证法,凝聚着人们在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长期斗争 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巨大智慧,它所提供的辩证思维的经验和教训,有着值

  ----------------------- Page 40-----------------------

  得我们认真对待的东西。   五、经学xìng   中国古代哲学家往往以“代圣贤立言”为标榜,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 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孔子 “述而不作”和孟子“言必称三代”的实践,就 是经学态度的表现。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开 始了 “经学时代”。所谓“经学”,就是以解释经典为主要任务,以经典的 是非为是非,以经典内容的范围为学术应当固守的范围。   各个时代各种形态的经学都有较为一致而稳定的思维方式,谓之 “经学 思维方式”。当代学者王文亮认为经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涵是:(1)溯源思 维法。经学的任务在于注解和研究古典著作,因而经学家们逐渐形成了这样 一种思维定势:要衡量确定一种理论或原则是否属于真理,必须回到古代的 经典著作中去寻找是非的答案,其价值尺度是 “子曰诗云”、“古已有之”。 (2)权威论证法。在经学的思维中,权威等于真理,权威是论证和判定所有 理论是否属于真理的最高标准。(3)永恒原则。“经学宜述古而不宜标新”。 经学家的思维能动xìng只能表现在从不同角度证明经典权威的神圣xìng和永恒 xìng。(4)道德意识。经学家特别注重命题概念、解经方法的继承和延续以及 学派的继承与延续。总之,经学思维方式的核心和实质是注重继承而不是力 求创新。   经学思维方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文化 思想、道德观念、心理意识、价值观念等,都留下了经学思维方式的痕迹。 同时,经学思维方式还以更为潜在的作用方式影响着当代中国当代人的思维 和行为。如政治领域中的官僚主义,社会生活中的权威xìng格、保守意识,学 术研究中的权威论证,民族心理中的拒变惰xìng等。因而,彻底批判经学思维 方式,培养和鼓励创新精神,乃是当代面临的重要文化问题。           第三节 传统思维方式与现时代   历史上任何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都只能属于自己的时代。中国传统的思 维方式也不例外,它既包含启迪民族智慧的永恒酵母,又包括影响民族发展 的惰xìng因素。在人类进行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将如何对待传统思维方式?   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历史价值与不足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仅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特点和风格,形成了 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例如整体思维,无论其yīn阳五 行说,还是 “天人合一”的思想,都给中国传统文化各领域提供了宏伟的框 架和出色的特点。正是这种整体观,为中国在14世纪之前长期保持世界强大 帝国地位以及在各个文化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维 护一个大国的长期稳定和统一,没有这样博大的整体胸襟是不可思议的。在 辩证思维中,强调整体各部分的和谐与统一,对于中国各方面也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首先,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这种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 定和良好的秩序,有利于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从而使中国人能创造出世 界史上最发达的封建文化。其次,就中国人的素质而言,这种强调和谐与统 一的思想,还有利于培养中国人的组织协调能力,从而使中国人擅长于组织 与协调人的关系。再如直觉思维、意象思维,不仅在lún理学、美学和艺术领 域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可见,传统

  ----------------------- Page 41-----------------------

  思维方式在创造持久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中发挥过十分积极的作用。而 且,仅就其独特xìng来说,就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表明了人类思维 发展的多种可能道路和智慧的多种类型。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优点之所在也正是它的缺点之所在,它毕竟是前科 学的直观xìng思维,而不是建立在近代工业社会及其科学基础上的科学思维。 况且,它本身又存在着思维机制发育不足的先天xìng缺陷。从传统思维的心理 基础来看,血缘宗法文化抑制了民族思维主客体意识的分化,强化了朴素有 机自然观在传统思维活动中的支配地位,阻碍了思维模式向精确化的转换。 比如说,传统的整体观虽然宏伟迷人,但却模糊不清,给人以似是而非或似 非而是的满足,因而这种整体观使中国人长时期满足于统一大的外表,阻碍 了社会内容的更新。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整体的重要xìng,总是只有家族、 国家观念,以至压抑了人们个xìng的发展。这种笼统模糊的整体观,还易于在 经验科学上不求甚解,有碍于科学的发展。从传统思维的形式化素质来看, 自然经济和社会大一统结构,阻碍了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体系的发展,阻碍 了民族思维逻辑推证传统的形成和稳定思维模式的建构。比如说,理论、实 践与技术应用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文艺复兴后, 西方科学技术结构发生了根本xìng的变革,其理论、实践与技术三者之间的联 系越来越密切,循环机制日益健全。相反,近代中国并未形成理论、实践、 技术三足鼎立的循环结构。中国传统科学重应用而轻基础,带有个体经验和 直观的模糊色彩,缺乏可证伪xìng的演绎公理化体系。总起来看,由于中国特 定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使民族思维机制发育不足的缺陷,变成 一种历史惰xìng,妨碍了精确思维方式的转换,导致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民 族思维发展脱节于人类文明发展潮头的状态。   二、辩证地对待传统思维方式   中华民族以自身的才智孕育和发展了自己绚丽多姿的传统文化。富于辩 证的、直观综合的模糊化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思维的活xìng、弹 xìng。但这种思维方式毕竟又是长期以来狭隘、封闭、保守的经济、政治的产 物。从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 命,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生活的舞台发生着急剧而令人眩目的变 化,相反,人民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却不甚明显。当前,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第 三次浪潮拍击下震醒、崛起的中国,正意yù以改革和现代化挣脱旧的封闭模 式,建设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开放xìng文化体系。思维方式作 为民族文化体系的深层结构,对于新文化体系的建立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也就是说,民族新文化体系的建立,首先决定于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和 更新。   那么,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加批判地保存祖先留下的 “国 粹”,固守传统的思维方式,重弹 “体用”、“本未”的老调,重蹈“人惟 求旧,器惟求新”的复辙吗?这样中华民族崛起的宏愿将被历史无情地嘲弄, 变成一幅令人辛酸的漫画。重复西方思维方式演进的轨迹吗?历史的时空则 不能倒流。我们认为,在全面地、一成不变地保持民族传统的固有思维方式 既不可能,盲目追随外来思维方式又不可取的情况下,切实可行的途径,应 该是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因为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是 一定时代的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都具有某种合理xìng,同时也都具有某种局 限xìng,从纵向来看,后起的思维方式,并不能全盘否定、推翻先在的思维方

  ----------------------- Page 42-----------------------

  式。从横向来看,不同地域的思维方式,在整个人类思维发展中,都只是一 个方面或一个侧面。比如,人们通常认为中国传统思维重直觉,西方传统思 维重逻辑。其实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哪一 方面都不可或缺。对立的或不同的思维方式互补的情形是常见和必要的。正 是各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结合和互补,开辟了人类科学思维的道路。因此,对 待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既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全盘否定的态度,也不能自以 为是 “世界精神文明的中心”,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比西方思维方式高明 得多。比较现实的态度是,以开放的心态容纳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使 中国思维方式迅速地由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形态。         第六章 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华民族             第一节 以炎黄子孙为荣   中国人喜欢自称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即使是侨居海外的华侨、已经入 了外国籍的华人,也常常因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这究竟为什么呢?   原来中国古书上记载过这样一个美妙的传说:黄帝和炎帝是中国远古时 代两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黄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