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历史军事 >蒋介石王牌悍将最新章节 > 蒋介石王牌悍将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8 章

  几个战场亮点之一。  由于兵力不敷分配,张灵甫不能将第305团整团带至望亭布防,只得抽调第3营一个营的兵力。他的主要任务是守备京沪铁路在望亭的一三七号铁路桥与运河铁桥,除阻止日军陆路进攻外,也要防止日军汽艇侵入太湖。毫无疑问,日军要越过运河,必将试图夺取铁桥,守桥的任务将十分严峻。张灵甫决定亲自在第3营压阵守桥,这个第3营的营长,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刘光宇。邱维达对刘光宇的评价相当不错:“有胆识,头脑清楚,重道义,富感情,但骡子脾气特强,带住他没有两套很难驾驭。”不过刘光宇碰上张灵甫可算是一物降一物,他对张灵甫相当尊敬服帖,直到后来到了台湾也一直与张灵甫在台的家人来往密切。  十一月二十一日,天刚蒙蒙亮,日军第9师团向望亭镇发起了攻击,一波接着一波的日军潮水般地向铁桥方向涌来,一眼望去,微明的晨曦中,一片鬼影瞳瞳。张灵甫在上海憋足了劲正没处使,这回总算等到了发泄的机会。待日军进入有效shè程,一声令下,第3营官兵手中的机qiāng、步qiāng发出了愤怒的吼声,冲到阵前的日本兵顿时倒下一大片,死伤狼藉。不甘失败的日军紧接着又组织了数次冲锋,在第3营的顽强阻击面前,都没能逾越铁桥一步。日军被激怒了,他们招来飞机向第3营的阵地进行猛烈空袭,并在重pào掩护下再次发动连续的冲锋。张灵甫的部队没有强大的pào兵支援,更不可能有空军的助阵,他的手里,有的只是并不先进的轻武器,还有手下官兵作为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在日军绝对优势的兵力和陆空火力立体攻击之下,固守在一三七铁桥的第305团第8连拼死力拒,损失惨重,连长刘德胜上尉在战斗中牺牲。刘光宇大叫:“大桥告急!”  张灵甫在指挥所闻讯,立刻与周志道一起赶到铁桥畔,他们不顾日军剧烈的qiāngpào扫shè轰zhà,cāo起qiāng杆亲临死线督战。士兵们见团长和旅长都冒着qiāng林弹雨并肩上阵,士气大振,再次一鼓作气将日军打了回去。  三天,足足三天,日寇眼巴巴对着近在咫尺的太湖,望桥兴叹,无法进扑。第305团在张灵甫的沉着指挥下,就象一根坚固的铁栓,把日军第9师团牢牢地卡在望亭,一步也前进不得。  西撤的数十万国军,此时正争先恐后向西奔突,真正是兵败如山倒了。在这种绝望的战况下,留下阻击的小部队往往处于绝境,只能以血ròu之躯与追击的日军拼消耗、拼伤亡,成为丢卒保车策略下为大局而牺牲的小卒子。张灵甫当然明白自己的处境。“死守!”这是上级的命令。作为职业军人,张灵甫执行战斗命令向来是不含糊的,在望亭,他与全团官兵抱着必死的勇气,承受着敌人的狂轰滥zhà,舍命抵挡日军的猛攻,击毙日军千余人,至少为一部分在混乱中溃退的大部队争取到了三天宝贵的喘息时间。  张灵甫的团损失也不小,望亭之战,第305团伤亡官兵六百余人,幸运的是,张灵甫还能带着剩余的部队全身而退。  二十四日傍晚,张灵甫接到了撤退的命令。  江南的深秋,惨淡的落日在一三七号铁路桥上洒下几抹淡淡的余辉,铁桥在夕阳下拖着长长的yīn影,最后一次向世人展示着它弹痕累累的躯体。  撤离之时,张灵甫回首远眺他的部下曾经用生命守卫过的这座大桥,心中并没有丝毫的留恋。对他来说,掩护任务已经圆满完成,这就足够了。张灵甫干脆地一挥手,只吐出冷冷一个字的命令:“zhà!”  轰隆隆的bàozhà声中,铁桥随着冲天的火光蹦向半空,随后缓缓地向湖面栽了下去……  刚zhà了一座铁桥,又来了一座石桥。  俞济时在带领第74军大部队撤离时,吩咐殿后的张灵甫将位于苏州东南的宝带桥摧毁。起先张灵甫并没太在意,不就是再zhà一座桥,小事一桩。他遵命来到桥边,一眼望过去,愣住了。  这是一座历史名桥,横亘于大运河与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桥身以金山石筑成,是中国现存古代桥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拱桥,全长三百十七米,共有五十三个孔,在造型上与一般古桥不大一样,平坦宽阔,以便于挽舟拉纤,桥面的宽度可以并行两辆汽车。在俞济时的回忆录里,张灵甫对zhà毁这座古石桥的反应却没了之前zhà铁桥的干脆,颇耐人寻味。俞济时得到的报告是:桥太坚固,无法摧毁。最后是由工兵在桥两端各挖掘深沟三道,以阻止日军利用这座古石桥。  离开望亭,第305团向无锡以西的红菱镇归建,原先落在青浦作最后掩护部队的第306团,在十四日与日军接战后,也已完成争取时间掩护大军撤退的任务,但第2营营长尹元之少校在激战中牺牲,该营战后只有70余名官兵生还。这时邱维达带着部队赶了上来,他按命令在望亭将殿后的任务转jiāo给张灵甫之后,便由当地老百姓带路,抄小道追赶大部队去了。  王耀武在师部急得团团转。全师大部队已经前进到靠近南京的句容,师部却与转移途中的张灵甫和邱维达两个断后的团失去了联络。已经三天了,眼下日军越过昆山正沿着公路向南京咄咄逼近,留下掩护的这两个团位置很可能被敌军超越而处于敌后险境,现在还没能够联络上,只怕是凶多吉少了,手下两员大将和他们部队的命运……王耀武简直不敢再想下去。  “这两个家伙打仗还是很有办法的。” 他抱着最后的希望一面自我安慰,一面不停地向参谋们催问最新情况。可参谋们千篇一律的答复唯有令他失望:“还是没有消息……”。  就在王耀武几乎绝望的时候,邱维达和张灵甫却一先一后风尘仆仆出现在第51师师部,王耀武简直喜出望外,他一把攥住他们的手,激动地说:“三天来一直为你们担心,能冲出重围,真是命大!”(6)  (6) 《沧桑集》邱维达著 台湾《传记文学》1992年5月  第305和306团能够钻出日本追击大军的空隙安然归队,当然不单凭的是运气,部队穿小路走捷径脱离险境,全靠熟悉当地情况的老乡自告奋勇作向导,才得以避开日军的大部队。在抗战时期,全国军民同仇敌忾,积极抗战的军队,自然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张灵甫也尝到了军民鱼水之情的甜头。  他意想不到是,紧接着而来的一仗,是一场还没开战却几乎已经没有胜算但又不得不打的恶战。    起点中文网 www.cmfu.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TXT之梦  第二章 第二节 血溅南京  (起2G点2G中2G文2G网更新时间:2005-4-2 19:40:00  本章字数:7019)  相传朱元璋建都南京时,初开城门十三座,朱元璋登高视察城垣,发现地处东部的皇宫紫禁城靠近钟山,不利城防,遂下令借助城外的丘陵地势再修建一圈外城,在险隘之处砌上一部分城墙,另开城门十八座,因此南京城门有“内十三,外十八”之说。外城早已不复存在,但这些城门的名称作为地名流传了下来。位于南京东南郊的高桥门,就是“外十八”之一。当年太平天国战天京、武昌起义后苏浙联军攻南京,高桥门均曾经是激烈的战场,它是从东南方进入南京的一个门户。  历史的时针转入了一九三七年的十二月。  日军沿京沪线继续西进,先头部队于十二月初抵达句容附近,准备向南京进犯。战争的厄运,再度降临南京城。  高桥门前,空旷的荒野。  疾风劲吹,旗手高擎的军旗,在风中凛凛作响。头戴蓝绿色钢盔的士兵,手持钢qiāng,整齐列队面北而立,场面庄严肃穆。刚刚经过恶战和长途转移的第74军第305团,正在进行入阵前特殊的宣誓仪式。  从望亭回归大部队,张灵甫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本以为可以暂时先缓一口气,谁知板凳还没有坐热,王耀武就向他下达了新的作战任务:全团即刻移师南京南郊,接防第51师的第二道防线。  在上海连月来的阵地战和撤退沿途的阻击战中,第74军元气大亏,连排长伤亡甚多,士兵缺员更为严重,师团长们都希望部队能够停下来,作适当整补之后再战。军长俞济时专程去了一趟南京,带回来的指示却不是北撤休整,他向大家宣布了统帅部的最新命令:撤退到南京附近的部队要留下一部份保卫首都,第74军已被列入首都保卫战的序列。这就意味着,部队必须马不停蹄连续作战。  上海战场的大部队自十一月上旬开始撤离,战区原计划在吴福线、锡澄线逐次稳定战线,如果这些国防线能够如愿发挥预期作用的话,南京的防卫问题尚有时间从长计议。但是,由于南京统帅部的失误和日军的行动迅速,从淞沪战场撤下的数十万大军一路失控溃退,逐次抵抗的设想数日内化为乌有,首都的安危,出乎意料地突悬于旦夕之间。这样,保卫南京的议题仓促间摆上了议事日程。  十一月中下旬,蒋介石的陵园官邸数日灯火通明,各路大员纷纷应招赶来。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蒋介石连续三次召集高级幕僚,紧急磋商对策。刘斐、白崇禧、何应钦等一批高级将领均向蒋介石建议,以当前中日两军的状况,南京殊难固守,战略上不应为与敌争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过早投入大部队消耗决战,他们主张,在上海作战损失较大的部队一律撤往后方整补,仅在南京留少量部队作象征xìng抵抗后主动撤离,以图保存实力,贯彻持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起初点头赞同,对大部队的撤退也作了指示,但是南京究竟应该守到何种程度,蒋介石仍举棋不定。稍后参加会议的唐生智却力排众议:“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 唐生智的高调,戳到了蒋介石的心病,南京毕竟是首都,军机幕僚可以只着眼于国内的军事因素,他蒋介石还是不得不考虑弃守南京在国际政治层面的影响。“再研究研究吧。”迟疑不决的蒋介石步出会议室之前,撂下一句未置可否的话。又考虑了一天,在最后一次会议上,蒋介石改变了主意,表态采纳唐生智死守南京的主张。委员长的研究结果,令统帅部的将领们面面相觑,会场上出现令人尴尬的沉默,没人愿意临危受命,主动去接守城这个烫手的帅印,既然唐生智这样强烈主战,就让唐将军自己去勇担重任吧。(1)  (1) 蒋介石在陵园官邸召集会议讨论保卫南京之事,参见《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 刘斐 著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四卷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还在张灵甫率部激战望亭的时候,南京统帅部守卫首都的方针已定,起先讨论的象征xìng防御改成了永久xìng防御,如此,守城的部队就需要大大加强。唐生智向蒋介石请樱出任南京守将,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紧接着调兵遣将,原本不在卫戍军名单上的第74军,就这样被拉入了保卫首都的序列。留守南京的其他部队也几乎都与第74军一样,在淞沪会战中打成了伤残之躯,在日军沿途紧逼跟踪袭扰的情况下,经过混乱的长途撤退,根本没有时间在后方进行即使是短期的整训补充。  一个仓促的守城决定,一位无力控制全局的守将,一支疲弱的新败之师,这一切,都昭示着南京保卫战未战先败的悲剧xìng结局。战役的结果之惨痛,半个多世纪后依然令国人刻骨铭心,但是,若仅以成败论英雄,对当年那些不惜为国流血牺牲,以血ròu长城抵御外侮的抗日将士们,则有失公允。在牢记南京大屠杀的国耻之时,我们后人也不应该忘记,当年的守城军人们,也曾经在南京浴血奋战过,在这出悲剧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悲壮场面。  军令如山倒。一接到命令,第51师迅速行动起来,从句容向西转移到上坊镇,奉命守备南京城防从方山至淳化镇的一部份外围防线。  淳化镇在南京东南郊外,距中华门十八公里,在一九三七年时有京沪国道通过,今天则有104国道与宁杭高速公路(宁溧段)在淳化镇jiāo汇。日军一路若从句容进击南京,淳化镇是必经之地,定会以主力猛攻。第51师的任务,就是防守这道通往南京的南大门。  王耀武向各团团长下达了作战部署:纪鸿儒的第301团占领宋墅到淳化镇的正面,程智的第302团占领方山到宋墅的正面,该两团先期构成第一线阵地;刚刚归来的张灵甫第305团负责第二线阵地,把守从高桥门到河定桥一线,邱维达第306团一部则置于湖熟镇,防范敌从右翼进犯。王耀武的布防,基本是沿当时的京沪国道而展开的一个纵深防御阵地。  原先听说淳化一带筑有预设的国防工事,官兵们以为阵地应该有现成的坚固依托可恃,不料一到达实地察看,情况令人大失所望。所谓的国防工事,布局设计极不合理,机qiāng掩体相互距离甚远,shè击孔大而无当不具隐蔽xìng,工事偷工减料,有的简直只是敷衍的土堆。由于守城的决定临时做出,具体的准备工作毫无系统可言,原有的工事无人留守,也没有向导,各部队连工事位置图都无处可寻,只能自己瞎摸乱撞,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事,却大门紧锁没人接应,官兵们气愤地跺着脚叫骂,xìng急的干脆砸门而入。第51师到达前线即漏夜紧急抢修阵地,但是缓不济急。该师事后在战报中无奈地写到:“构成坚固而纵深之阵地,需工甚大。而担任作战之部队输送力量薄弱,bào破材料及障碍物材料极感缺乏,虽经星夜赶筑,终以正面过宽,材料缺乏,阵地未能完成预期之坚固程度。”  高桥门附近的阵地同样差强人意,张灵甫不得不督促部下尽速对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