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最新章节 > 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十六章 中国模式走不出国门,“中国世纪”已经来临

  中国模式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最成功的模式之一,建立在独一无二的中国社会体制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模式只能为中国自己尽情拥有,不可能与世界一同享用。某些人向全世界高调宣称“中国世纪”已经或即将来临,除了夜郎自大,物极必反,被疑为“中国威胁论”,还能怎样?

  中国模式充分适应中国自己的国情,但具有严格的排他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国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历经风雨,可以追溯到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传承下来的政治结构、文化底蕴和执行机制。在不懈的奋斗中,中国执政党终于在三十年全面改革开放中带领中国人民总结教训,卧薪尝胆,并积累了丰富的强国理论、社会实践和发展经验。

  审视中国模式,尤其不可忽视1976年正值中国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领袖全面推动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引领中国迷茫的航船从惊涛骇浪中驶入宽广的海洋,化险为夷。邓小平让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骤然间充满无穷活力,并重新定义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使得中国告别过去,继往开来,开辟了新的天地。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高效率,是因为强势权威的中国政府。这种体制能够迅速、平稳、雷厉风行地将市场经济引入中国并与之高效对接,避免了社会主义的动力不足和资本主义的效率低下,并为之披荆斩棘、保驾护航,招商引资,海纳百川。

  在愈演愈烈的现代危机面前,中国政府的高效率事半功倍,效果显著。美国再民主、再强大,也绝对没有这种大刀阔斧的举世魄力和卓越成效。这种中西融合的成功模式和应用速度,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复制得了,因此中国模式是只属于中国自己的知识产权,只能吉星高照,孤芳自赏。

  毫无疑问,中国模式成就了中国继往开来的健康形象,并推动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真正的世界强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何谓中国模式?

  本质上,中国模式是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模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建国之后实行的是一个由中央政府统筹的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体制,由于缺乏按劳分配的动力机制,效率低下矛盾丛生,加上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断掀起的政治运动失控,使得国民经济逼近几乎崩溃的边缘。直到1976年改革开放正式启动,中国大力引进和融合市场经济,从危难中一步步走出,从此中国经济腾飞,强势崛起,举世震惊。

  世界侧目中国模式,并认真研究中国模式的演变和进化,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成功复制过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仍在不断更新、升级和自我调节中。

  你信吗?

  昔日“四小龙”——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实现经济腾飞,其中不乏中华文明的痕迹。他们走的同样是一条由强势权威领导的快速发展路径,用铁腕式的高效率击碎官僚体系的臃肿和缓慢,它们的成功归咎于他们自己独特的社会体制和历史文化,无法传播出去。

  30年后的今天,物转星移,第三代高科技浪潮和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人类世界。夕阳西下的美国步入衰退期,步履维艰,而旭日东升的中国万马奔腾,精神抖擞。在世人眼中,看衰美国,看好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印象。

  美国衰败是因为美国起点高,上世纪已经经历了经济的全面起飞,随着福利国的社会主义元素逐步嵌入美国体制,正在艰难地重复中国低效率的过去。

  中国崛起是因为中国基数低,本来就具备向上发展的巨大空间,再加上恶补市场经济这一历史上迷失的大课,正在大踏步跨入高效率的今天。中国恰逢天时地利,中国人民充分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一方面勤劳苦干,力争向上,一方面尽情享受,自命不凡。

  中国经济的奇迹无可争辩地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中国模式的成功受到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密切关注。在印度“低效民主”模式与中国“高效强势”模式之间,更多的国家倾情中国模式。

  地球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每一个生活和奋斗在这个世界上的国家都遵守建设、共享和保卫地球的基本法理和游戏规则。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下,已经没有单兵独打、独善其身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球思想。一句话,没有强大的世界,便没有强大的国家。

  中国的强势崛起展现的是一个国际政治力量和经济实力重新构建的契机,也是各国利益从强到弱或从弱到强、从重新洗牌到再分配的动态过程。世界就这样大,资源基本上维持不变,中国强大了,相对于西方国家就缩小了,利益平衡被打乱,权力之争不可避免。这样一来,利益国家之间避免以冲突和战争的方式解决争端成为首选,通过斡旋和调停,妥协、再妥协,直到平衡,成为全世界追求的共同目标。

  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模式与中国形象息息相关。

  中国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离不开中国形象全球化,被全球所推崇。

  小时候读过《陈胜吴广》中的一个情节:说的是秦皇二世对一侍女的美貌如醉如痴,每天与其眉来眼去饮酒作乐。不料有一天,秦皇无意发现美女眼中竟残留一粒青白眼屎,不禁勃然盛怒,原有的美好印象随之崩溃,一掌掀翻了侍女奉上的茶几,令侍卫拖出立即斩首。

  故事的真实性姑且不论,结局异常残忍,说明一个人的美好形象极易因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儿一刹那间变质变味,极可能突然演变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同样如此。

  在大是大非面前,一个国家更不能容忍眼里揉进砂子,一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点点滴滴的国家形象。全世界都在注视中国,从不同的基点和动态的角度观察和解剖中国,并在某一个时空点作出结论,最后得出主观或客观的不同印象。

  一个大国形象集结着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硬实力元素,蕴含着历史、文化、艺术、教育、民俗、国民素质等软实力因素。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机组合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并以国家形象的方式展示给世界。

  中国的国家形象在长达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获得了长足的提升,特别是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进行的世博会,令世人瞻目。

  第十九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10年6月11日至7月11日,在南非的九个城市的十座球场举行,本届是首次在非洲地区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2支球队参加赛事,共进行64场比赛。

  在世界杯盛会上,中国队的永久性缺席令世界错愕、难解,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和经济崛起反差极大。今年世界杯参赛国家的总人口15亿,而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却无缘这一盛会。怎么不叫高唱“盛世中国”的中国人无奈、揪心、难堪,百感交集。

  几个世纪了,中国国家足球队还是无法入围最外围的预选资格赛,甚至敌不过小的不能再小的许许多多的第三世界小国和弱国。

  在这一轮举世欢腾的足球盛会上,绿茵场上根本不见中国人矫健的身影。除了“中国制造”的足球、器械、服装、装饰品,几名场外候补的中国籍助理裁判以及若干貌似中国人的足球迷和拉拉队,已经没有人记得中国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还是一个奥运会的金牌大国。

  连久违了44年的朝鲜足球队都在足球场大放异彩,与世界大国一争高低,重返世界杯赛场即直接攻入头号劲旅巴西队球门一球,举世震撼,举国欢腾。

  全世界都为朝鲜、韩国和日本欢呼。

  中国人在哪里?

  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竟与最伟大的足球赛绝缘。

  这是什么样的中国形象!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综合性挑战!

  中国原生的得天独厚的政治和经济优势正在逐步失去,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民无不引以为傲的资源储备和人口红利一步步在消失殆尽。随着台商郭台铭最近号角式地大幅调涨富士康员工平均工资,人口的低成本优势水涨船高,吸引外资的人口红利和生产成本效率正在降低。

  随着商业和商品房价十多年只增不减、高不可攀,房地产刚性拉动的GDP增长和基础建设已经后继乏力,随时面临整体大幅度下滑的巨大风险。昔日全球市场大肆扩张推动的中低端产品的强劲需求由于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迅速趋缓,中国的出口型增长模式将不可避免地遭遇重创。同时,由高科技驱动和摧化的现代危机跨越时空,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来自地球某个国家和角落的危机,顷刻间可株连九族,席卷全球,引发全球股市、汇市、房市大幅度调整。

  谁也逃不掉。

  随时保持清醒头脑,是任何一个有望参与引领世界的大国负责任的态度。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影响飞速蹿升,被广泛认为极有可能在可预见的将来与美国和日本并驾齐驱。其实不然,中国的真实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没有那么夸张和膨胀,在与一流世界经济强国的对峙中存在明显差距,短期内难以摆脱“转包加工大国”的形象。

  说中美之间还有至少50年的实力差距,一点儿不夸张。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3月26日公布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人均收入只接近2280美元,排名104;而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人均收入分别为46280美元、41480美元和39710美元,差距之大令人惊愕。(如图所示)

  比较两国的经济规模,应当首先比较本国国民自己创造的GNP,比较GDP则意义不大,会给世界一个错觉,即中国快要超越日本和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并不准确,只能说中国官方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但民间几乎没有外汇。日本官方的外汇储备只有一万多亿美元,但民间至少还有两三万亿美元,日本才是真正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

  比较由美元构成的外汇意义并不大,因为美国政府可随心所欲地印发美元,明里暗里,谁也无法知道印了多少,就是知道了也无法控制。

  中国的进出口居世界第二,已经超过美国、日本,即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那是因为美国和日本在世界各地大规模地生产,在当地或向第三国销售。

  这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资源,大规模减少了从本土的直接出口,而中国在海外生产很少,只能以环境生态的消耗和廉价透支本国资源。美国和日本若将从国内海关的进出口与海外购买和销售加总,广义的进出口总量仍然名列榜首。尽管如此,中国毫无悬念地进入全球经济总量前三名的排行榜。

  这也是中国人屡屡提及、无不引以为傲的主要原因。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模式一直持有严肃的怀疑态度,他们攻击中国模式的一个鲜明论据来自对中国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政策领域。于中国政府而言,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捍卫中国的核心利益,特别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保证现行政治制度的稳定和推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但在美国人和一些西方人看来,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似乎缺少根基和道义,自始自终地贯穿着一党执政的政治理念,与世界范围内普及的多党竞争趋势格格不入,无法推进人人平等互利并享有选举权和监督政府行为的普世价值。

  尽管如此,认可中国模式也大有人在。

  英国人雅克?斯著有《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他认为西方议论中国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启动之时,关注有限;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处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动荡。第三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中国模式的关注几乎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比增长。英国《卫报》曾将2008年称为“中国模式年”。

  日本在政治上采纳了西方的模式,但日本学术圈已经有人致力于中国模式的课题研究,希望从中寻觅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可供日本借鉴的方面。

  中国有些学者通常大言不惭,在国际上高调赞美中国模式。实际上不合适,他们理应低调行事,避免在世界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和强调“中国模式”就是全世界的模式。任何模式都不可能成为全世界的模式,过度地宣扬和强调中国模式,除了给西方一些致力于挑唆中国国际关系的人以口实,阻碍中国健康发展之外,一无是处。

  事实上,包括欧洲、俄罗斯等在内的多数国家不会认真效仿中国模式。在他们眼中,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独特的从中央到地方统筹的政治体制,而它们是多党制的民主自由的国家体系,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没有中国式的政治体制,那么借鉴中国模式就没有实际意义。

  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一壁江山,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鉴于四大发明远在西方工业革命前已经发生,中国科学技术的思想应该早在工业革命若干年以前已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和技术应用理应接踵而至,蓬勃兴起,并沿着历史的轨迹轰轰烈烈地传存下去。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在公元五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一直处在封建社会极为封闭的宗教意识之中,在这个漫长的停滞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逆水行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突破。

  到了十五、十六世纪,欧洲摆脱了天主教的控制,自由主义思潮从容诞生,禁锢欧洲思想和学术界的枷锁被打碎,欧洲人天生的探索世界奥妙的求知欲获得了彻底解放。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从天而降,突飞猛进,并首次超越中国,领先于世界。反之,中国的科学发展一落千丈,并自此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不进而退,以至于西方列强利用中国的指南针和火药漂洋渡海打到了中国。在软弱的清朝政府的统治下,外国入侵者强迫中国割地赔款,为所欲为,使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

  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中间,骤然竖起了一道长达近千年的不可思议的巨大断层,植根于华夏大地的科学技术的萌芽似乎一夜之间枯萎凋零。

  时代变迁,千百年过去了,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电闪雷鸣,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发明和应用在欧洲、日本和美国层出不穷,如蒸汽机、电力、电灯、电脑、汽车、飞机、互联网,等等。但是,所有这些载入史册的伟大发明都与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绝缘。

  中国人再没有创造出引以为傲的科学发明,更没有值得赞颂的技术奇迹和应用成果,有的只是中华民族饱受军阀割据的战火纷飞,外国列强的掠夺欺凌,山河破碎,内战不断。直到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从改革开放中再一次腾飞,励精图治,一步步缩短和西方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和西方在近代史上拉开距离,又缩短距离?

  中国模式从历史上就让人琢磨不透,不得其解。

  对中国模式的兴趣并不意味着中国模式就是未来的世界模式,而中国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最终必须与全球共同发展的模式接轨。尽管如此,今天的中华民族与历史上任何朝代相比,无论在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还是在科技和商业发展方面都属于鼎盛时期。

  这是中国模式的现实意义!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式,2010年6月世界博览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全面提升,中国人自豪地喻为又一次“大唐时代”。

  这个大唐时代属于中国的过去,今天,还有明天。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