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穿越田园生活最新章节 > 穿越田园生活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1 章

  荷花。待回到家,又把家中原先用来腌菜现在空置着的大缸洗净异味,用塘中掘出的肥泥把带根的荷叶埋好。一番布置后,叫哥哥挑着一干物事到桂先生家。

  到了他家,也不急着请桂先生,反而先同他妻子桂阳氏说明情况,打了水往大缸里注满,待塘泥下沉,水色重新变得清澈,就请她到书房请了桂先生。大缸里两三朵荷叶浮水,一支含苞荷花亭亭,桂先生一看,果然赞不绝口。

  众人见他摇头晃脑的吟诗,也不打扰他,唐荷随桂阳氏退到厨房里说话。“师娘好,”她幼时也曾拜到桂先生门下,这些年对桂阳氏的称呼就没变过,“我带了几朵荷花,给弟弟妹妹们玩,”乡间孩童把荷花瓣摘了留一个带花蕊的莲蓬,又用线在莲蓬头处绕上几十圈,然后抓住线头把莲蓬放开,花蕊坠下旋旋转转极是好看,“还有些荷叶,您用来做荷叶包饭,或者熬粥,都很不错。”

  “为你先生这一点读书人的野趣,真是糟践东西,”桂阳氏客气道,“摘了叶子和花,莲藕怕要减产了。”

  “没事,那几丛莲藕我也一起挖起了。我给您带过来了,白嫩嫩的,炒着吃正好。”唐荷奉上一篮子的莲藕,“再过一段日子,莲藕在塘里老熟一些,我挖了来给您煲汤,保管粉粉的!”

  “有心了。”一个村里住着,桂阳氏知道唐荷的人品,一向对她和善,“你先生你是知道的,最喜欢好学的孩子,你叫小山有空只管来,乐意学多少,先生肯定都教的。”

  “我代弟弟谢过先生师娘。”唐荷笑道。

  17

  唐小山正式跟桂先生读书这一日,大清早唐李氏狠心宰了一只肥鸡,还叫唐老爹到村头屠户家割了一块猪头ròu,往锅里一起炖好了乘在大盘子里,又准备了香烛纸钱一并物事,用簸箕端了,到祠堂去拜天地祖宗。

  唐荷一路跟着。唐李氏先是到村道旁的“泰山石敢当”碑前,点起香烛chā好,合起双掌絮叨了好一通,又拉着唐荷一起虔诚拜了三拜,然后把纸钱烧了,末了再放一串bào竹。两人就继续到村里的大祠堂去拜祭。

  大祠堂因年代久远,受过许多香火,青砖砌成的台案上三个大烛台积满香灰蜡油,墙上的对联也被熏得辨认不出。唐李氏略略打扫台案,把簸箕摆上去。

  因此时不节不令,拜祭的人只唐李氏一个,在祠堂旁玩耍的小孩子都聚了过来,看着唐家流着热油的大肥鸡并献祭的瓜果流口水。唐李氏口里骂他们“在祠堂里乱耍,小心祖宗生气!”

  唐荷无奈,招呼一众孩童,从随身带着的荷包里掏出炒熟的南瓜子,一人给抓了一把。小孩子们得了好处,又四散自去玩乐了。

  其实祠堂虽然是祭祀天地神仙及祖宗的庄严所在,但平日里用不着的时候,小孩们来玩并不要紧。唐荷兄妹幼时也常在此玩耍。因为孩童心xìng,容易痴迷玩乐,有一回唐大山及“唐荷”都未注意看顾当时才一岁多的唐小山,不知他怎么自己走到祠堂前的池塘边,并且不小心落水了,他们兄妹两个看着弟弟越浮越远,除了嚎啕大哭没别的主意,还是下地回家的村民路过,把唐小山救起。为此唐李氏扇了唐大山及“唐荷”一人一个大巴掌,又叫他们在家门前跪了一下午,又问他们两个:“知道错了吗?”得到肯定回答后才让起身。

  但事实上,唐小山幼时就落过两回水,唐荷兄妹俩挨跪过两回。“小山命里害水。”唐李氏怕水鬼把小儿子收去,还特意请师公在祠堂做过法事,又遵照习俗,剪了红白蓝三色小圆布块,用木钉子钉在池塘前的大树树干上,祈望小儿从此无祸无灾健康快长。

  唐荷循着原主的记忆,走到那颗树下。这棵树久受唐家村的香火,躯干上遍布村民为幼儿祈福钉下的小布块。

  这回唐小山又险些在江里溺水身亡,唐李氏认为小山幼时求来的灵力消褪了,为此又特意去找了神婆做法,昨天还jiāo代唐荷:“过几天事情少了,你陪我去还愿。”

  唐荷往日虽然不信鬼神,但她穿越还魂本身就是最大的鬼神之事了,且她向来尊重别人的世界观,信奉“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此对乡民对待自然神佛的信仰,也持尊重宽容态度,加上也有点好奇,于是便答应了唐李氏。

  此时唐李氏眉目俨然,双手合拜,躬身对着虚空中的神佛及消逝的先人喃喃细语。又是一番严格的拜祭程序走完后,又放了一串pào竹。

  这一番热闹下来,早有路过的村民询问:“唐婶,你们家有啥喜事呀?”看她身边的唐荷,又好奇道:“莫非是小荷说下人家了?”

  “是咱小山要随桂先生读书认字。”唐李氏自豪道,“咱拜一拜神仙祖宗,开一开小山的慧根。”

  “哟,你们家小山都十二岁了,过两年你不就盼来个状元公了?”话里不乏羡慕也不乏讽刺。

  “没那么大想头,只是想他跟着先生认字,也多识些道理。”唐李氏原先有几分莫名的心虚,转念想到供儿子读书从来是骄傲的事,当下声音又响亮起来,“儿子想上进,我们老唐家又供得起学,就给他学着玩呗!”

  什么叫学着玩啊。唐荷失笑,看着她娘在一众大婶中扬眉吐气地谈笑。

  日头爬上竹梢,唐荷跟她娘还要到家祠里去拜祭。不自觉的,唐李氏的表情就严肃起来,她叮嘱唐荷:“待会不管你nǎi或者你伯娘说啥,你别顶嘴。”

  “……哎。”

  两人从小路绕进唐氏家祠的前院,跟住在周围的族人一一打招呼,进了祠堂,唐李氏又把一系列程序虔诚完成,眼看着一切顺利,母女俩刚要松口气,这时却有一个中年fù人抱了个一两岁的男娃娃进来。

  “是七嫂呀——”fù人拖长了音说话,“我和娘在旁边天井乘着凉呢,听到好一阵热闹的pào竹声,娘还说不知道谁家有喜事让我来探看呢。”又低头假意教训怀里的小男娃,“小龙,你都不会叫人的?叫七nǎinǎi。”

  小孩子认生,干脆把脸埋进她的怀里。

  唐荷明白她明里说孙子,暗里是讽刺自己,面上淡淡微笑道:“六伯娘好。”

  “小荷越发大了。”唐荷的六伯娘,唐张氏对着唐李氏笑道,“七嫂这是定下了小荷的喜事,来告诉祖宗来了?那可得跟她nǎinǎi说说,她nǎinǎi前儿还提起呢。”又提高了嗓门喊,“娘……”

  唐张氏自说自话完全不给chā话的机会,唐李氏无奈,同她把事情解释了一遍。

  “你小山叔叔真有造化,以后就是个读书人了,”唐张氏笑吟吟对怀中的孙子道,“多读些圣贤书才好,才能知道养老携幼——小山叔叔懂得羞耻,给自家nǎinǎi一碗饭吃,许你也能沾沾阿太的光。”

  一两岁的幼儿哪里懂这些话?这是明着骂他们不养老呢。唐李氏只觉二十多年的旧事涌上心头,一口热血就要喷出来。

  “娘,”唐荷拉住她的手,“nǎinǎi在隔壁天井,我们去打声招呼吧。”

  说罢,也不管唐张氏的脸色,自顾把自己娘拉走,转过月亮门,果然见她nǎinǎi唐秦氏在天井里的yīn凉处坐着。

  “nǎinǎi,小山要跟村里的桂先生学认字,我和娘来拜一拜先祖。”唐荷平平直述道。

  唐秦氏眼抬也不抬,好半晌,才冷淡地发出一声类似于“哼”的回答声。

  自从唐荷穿越后,每次给唐秦氏送些米粮果蔬时都得到这样的反应。当下也不以为意,拉了她娘的手,两人回到祠堂收拾东西离开。

  一路上唐李氏都在沉默。唐老爹夫fù和唐秦氏的旧事,唐荷从原主的记忆中也能了解一二。其实天底下有些人彼此之间就是没有缘分,无论如何就是相看生厌。唐秦氏对小儿子不待见,恨乌及屋,他们一家都不入她的眼,他们又何必上赶着去被糟蹋呢?

  许是已经习惯了,唐李氏在路上已经收拾好心情,到家后在堂厅又是一番拜祭。在唐小山出门之前,唐李氏给他弄了吃食,又坚持让他多吃葱蒜,“吃葱聪明,吃蒜会算数。”见唐小山咕哝着打起鸡肠子的注意,忙打偏他的筷子,“不能吃肠子,也不能吃爪子,以后写字丑。”

  家有读书郎,父母挂肚肠。好一番折腾后,唐小山终于开始他的读书第一日。在之后,又安稳地度过了许多日。

  夏季夜短,乡间的黑夜总有热闹的蛙鸣虫叫,唐小山自从跟桂先生认字,就改了一些xìng子,晚上也不再磨着他爹或者大哥去捉鳝鱼青蛙,夜里熟睡,清晨天光刚亮他就早早起来,到院子里摇头晃脑的背诵前一日先生教的书。虽然不求甚解,难得的是一个字一个字的都记得牢。家里人看他上进,特意托村里的木匠给打了一个大方桌,摆在他屋里的窗户前。唐小山做完活得了空,就有模有样地端坐在桌前,把前一日学的大字又描上几遍。

  这些天给唐小山打桌子,买文房四宝和大字本儿,很是花了一些钱,唐李氏虽然有些ròu疼,且“家有读书人”的自豪充斥心间,让她跟邻居说话都多了两分喜气和底气。

  唐宋氏虽然一开始有些红眼,但想到以后自己儿子也可以读书,就满心的欢喜了。遇到唐小山在院里背书,就把桃桃也抱出去旁听,有时看他写字,也让他指点地教桃桃念,又叫桃桃夸他“小叔叔好能干哟!”

  一家老小都对他投注非比寻常的关注,唐小山觉得自己胸怀间充满说不清道不明的热气,于是往桂先生家跑得更勤,就是桂先生没空教他,也能定下心来旁听先生给学生授课,等到先生指点他,分外认真恭敬不说,有时还能问出举一反三的问题来。并且因为自觉读书占去颇多时间,回到家里还能抢着干活。

  小儿如此乖巧懂事,唐李氏做梦都要笑醒。“都亏谢神婆的法事做得好。”唐李氏说道,“小荷明天陪我去还愿。”

  在唐荷的想象中,神婆就是三姑六婆一类的人物,神神叨叨,诈骗乡间无知fù人的财物。随唐李氏到了谢神婆家,发现她居然是一个面容慈祥的老人。因她家里香火长明,客气中就满是积年熏香的味道。一众前来问事的fù人,面上都是虔诚的样子。

  唐李氏奉上供物,说明来意。唐荷立在一旁,看老人做了一番让人眼花缭乱的当作。“你闺女不信呢,”可能是她脸上带出无聊的情绪,老人看看她,又笑着对唐李氏说道,“你以前带她来,她也只对果子感兴趣。”

  唐荷不好意思,欠身道歉,“婆婆,我不是不信,只是我愚钝懒惰一些,不想知晓前因,也不想作弄后果。”

  谢神婆倒有些吃惊,拿过她的手看了一会掌心,笑着对唐李氏道:“她倒是个有福气的。”

  “总是这样我才能放心,”唐李氏闻言笑道,“前头她摔下山沟,我不是求您给做了两回法事?果然有用处,这孩子比以前要爽利许多。”

  唐荷对这种说法很无奈,只微笑继续听着,其实心神早神游在外。她重活一世,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有了改变,态度上说是温和随xìng,不如说是淡漠,虽然也有努力好好生活,但底子里其实有些消极。独处的时候,总是不自禁地哼唱罗大佑的《滚滚红尘》: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世游,分易分聚难聚,爱与恨的千古愁……

  来易来,去难去,诚然。

  18

  夏季虽然炎热,好在乡间竹木茂盛,溪水清凉,倒不算十分难熬。

  唐荷拎了个小木桶,到小溪里淘沙螺。唐小山想跟着一起去,唐荷问他:“你今天不念书了?”

  “我做完先生吩咐的功课了。”唐小山开蒙太晚,读书有几分吃力,难得也算用功,每日都按唐荷教的,用笔沾了水在青石板上练字,虽然不过是些简单的“人”、“大”等字,但至少握笔也有点像模像样了。只是他半大少年,几日不得闲玩,心里已经有些发闷了。

  唐荷明白他的想法,而且她也不赞成好好的活泼少年自此变成书呆子,于是同意他跟上,又jiāo待他多拿一个筛子。两人到村里小溪,找合适的地点下水。

  沙螺是乡间常见的水产品。乡间fù孺得闲了,又想着给家里添一道荤菜,就会带上筛子,在小溪里站上半天,把溪底的泥沙掏捧到筛子里,用力筛几下,泥沙下掉,唯剩下小巧可爱的沙螺。若是挑选的地点合适,江里冲来的沙螺久没有人淘,沉淀积累,就是用手,也能一抓就抓起一把。

  今日唐荷姐弟俩挑的地点就很好,才一个时辰的功夫,已经淘了半桶沙螺。

  在他们不远处的下游,有几个孩子正在嬉戏。几人拿了一根大竹竿,戳在溪水中央,然后站在一边岸上,弯下竹竿头,再用力一蹬岸堤,悬在竹竿上借力跃到对岸。半大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是力气不够竹竿撑不住人,半途连人带杆摔下溪水里,也不过哈哈大笑,丝毫不惧疼痛和伙伴的嘲笑声。

  唐小山被这欢声笑语诱惑,不时往那个方向偷偷望一眼。唐荷好笑地看他,大方道:“想玩就去吧。”

  “真的?!”唐小山惊喜,自从上回在江里险些溺水,唐李氏管他管得严,许久不给出来游泳不说,就是今天淘沙螺,如果没有唐荷保证看好他,也不给他跟来。于是开心之余不忘保证道:“我就跟他们玩一会,不会乱跑。”

  “好。”唐荷微笑。乡间少年日渐长大,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在肩头,苦难会比快乐和喜悦更常在心头,这时候玩乐多一些,日后也有更多可供回忆的美好。

  唐小山不知她心中所想,乡民们沉默隐忍,一代一代子承父业,生活的艰辛和苦难成为常态,身在其中反倒不以为苦,是以唐小山对未来无所畏惧,此刻心中也只洋溢少年的欢乐,往伙伴们那里一凑,很快就打闹做一堆。

  “唐小山,几天不见你出来玩,还以为你被水淹怕了,要在家里做缩头乌龟呢!”伙伴们哈哈地取笑不停,唐小山不服气:“咄!我唐小山怕过啥?!就是这撑竹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