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成功学全书最新章节 > 成功学全书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79 章

  他老老实实地承认他们比他高超些。

  有一天他在培德兰同几个人砍树清理一块空地出来建造房子,到晚上工作完毕时候,工头问他们一日工作的成绩如何。他听见有一个工人答道:“皮尔砍了53 株,我砍了49 株,罗斯福咬下了17 株。”罗斯福回想起他所yù的那些树真好象海狸咬下的一样,便禁不住笑起来。他老老实实地承认他砍的树实在是比不上他的同伴们。

  还有一次罗斯福在培德兰开牧场的时候,他想猎杀白山羊。他听说在科亚从有一个会打猎的,名叫维尔斯,罗斯福写信给他,请他做打猎的向导。

  信的最后几句这样说:“如果我出来打猎,你相信我会打着一只山羊吗?”

  那个打猎的回信,就写在他的信的背面:“如果我出来打猎,你相信我会打着一只山羊吗?”

  但是罗斯福回电仍旧请他做向导。

  奉承罗斯福的人实在不知其数,但罗斯福晓得从一个粗野而讲老实话的人那里,比从一个只知一味奉承的人那里,比一个只知一味奉承的人那里所学的一定要多些。即使是别人的批评很鲁莽,也还是可以利用来改进自己。

  二 美国销售始祖司退里成功的秘诀

  司退里16 岁的时候,在一个大五金商号里做店员,这正是他所希望的一个职位。他的前途是光明远大的,他努力工作,各方面尽心学习,自己盼望着将做一个成功的五金销售员。他以为自己是上进的,但是其上司却看法不同。

  “我不要用你了,你是绝不会做生意的。你到塞强铸造厂去做一个工人罢。你那种蛮力,除了做这种工作之外,没有什么别的用途。”

  对于一个年轻人的侮辱,还有甚过于此的吗?被炒鱿鱼,这是何等的打击!然而他却始终以为自己工作得很好。那么,他是否预备到铸造厂去呢?

  他的头脑里是否充满了风和水等庞大的动力而不是思想呢?他受了很大的打击,他被打倒了。他的首次冲刺失败了,但是结果他重整旗鼓,决心要得到胜利。

  “你可以辞退我,但是你不能削弱我的志气,”他对那残酷的经理反抗说,“有一天如果我还活着的话,我也要开一个象这样的大的五金店。”

  他的话并不是一种气愤的发泄而已。这个青年因第一次的失败而驱使他不停地努力,一直到他成为全国最大的五金制品商之一。如果没有受这次打击,恐怕司退里永远是一个平庸的销售员而已。在受到打击之前,他以为自己的工作是很好的——这种自满心足以消灭他那种求上进的刺激。他在那个粗鲁的经理之下所受的打击,正是促使他上进的必要原动力。有时要战胜一种不适当的自满心,唯一的方法是受一次重的打击。

  美国汽车铸造公司的总经理威廉·伍定有一次也因一次意外事件而使其自信心完全粉碎。他自以为是一个伟大的演说家。他之所以会有这样想法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当过国会议员,他的演说常常令全体听众拍手叫好。

  有一天晚上,他对一群煤矿工演讲,这些工人有些是外国人,有些是完全不识字的文盲。全厅挤满了人,似乎大家都极想听他的演讲。他很细心地预备了一篇自以为很好的演说词,他在讲,听众在拍手。直到最后,拍手地声音愈来愈大,他以为这次演讲十分成功。最后,这种热烈的欢迎几乎达到疯狂的地步,喝采声长达15 分种之久。当他很高兴地坐下来时,他对旁边坐着的一个新闻记者说:“他们似乎很喜欢我的演讲。”

  那个记者答道:“你不晓得这大群听众之中只有三四个人会讲英文的吗?”

  “那么,他们为何拍手呢?”伍定问。

  “咦!难道你没注意到他们当中那个会说英文的看见应当拍手的时候,便发出一个信号叫其余的人拍手吗?”

  讲到这件事,伍定最后说:“我后来注意了第二个上台演讲的人,才晓得实际情形的确如此。而且那个懂得英文的人似乎也不行,因为他往往在不该拍手时而叫人拍手。如此我才晓得我一心只想到自己的口才和演讲,而毫未想到我的听众。

  三 成功者不怕遭人戏弄

  纽约电话公司的总经理麦卡罗因小时被人开过一次最大的玩笑,才醒悟过来的。那时他是一个幼稚的野孩子。他那种非常易于受欺骗的情形几乎远近驰名。他只知靠别人而且绝对地依赖别人,所以他自己毫不费力思索。他那时是在火车站的车道上做各种零碎的工作。

  一个7 月大热天的下午,位于山岩与河流之间的西岸车站热得就好象锅炉一样。有一个名叫比尔哥林斯的工头,叫麦卡罗去拿一点“红油”以备红灯之用。他说“红油”是在离那儿一里远的圆房子里,麦卡罗很恭敬地听了工头的话,便一心朝着那个方向走去以便完成他的任务。到了圆房子里,他就向那里的人要“红油。”

  “‘红油’?”那里的职员十分奇怪的问,“做什么用的呢?”

  “点灯用的。”麦卡罗解释说。

  “啊,我晓得了。”那个职员心中明白了,“‘红油’是在过去那个圆房子的油池里。”他说道。

  于是麦卡罗又在那滚烫的焦煤渣上走了一里之远。那里的人告诉他“红油”并不在那里,而且不晓得究竟是在哪里,最好到站长的办公室里去问问。

  于是麦卡罗又提起脚走了。因此,在火热的太阳下,他就这么走来走去地走了一整下午。最后他着急了,便跑去问一个年老的工程师,这个慈祥的老工程师很怜悯地望着他说:“孩子呀!你不晓得那红光是红玻璃映出来的吗?

  你现在回到工头那里去和他理论罢!”

  那个工头不晓得他是和将来纽约电话公司的总经理开玩笑,也不晓得这孩子将来手下所用的职工有6 万人之多。麦卡罗得到这次教训后,就发誓以后绝不象呆子般被人玩弄了还不知道。他决心将来做事要眼睛耳朵打开些,而且脑袋瓜也不再只是用来放帽子的。

  麦卡罗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教训——不可太信任人。但他也并不陷入另一个极端——对于人人都猜疑。这也是被批评的人所易于陷入的另一种陷井。

  批评我们的人无论其动机是怎样的恶劣,都不应对人产生猜忌心理,以为人人都是自己的仇敌,这是相当危险的。

  大人物难免也要受到不公平的批评、无理由的侮辱,以及恶意的诽谤。

  人人崇拜的民权主义的偶像杰弗逊曾经毫无防备地被人用泥团打过。一个为公家做事的人,如果不受当时人们的侮辱和嫉恨,便不是一个政界上的大人物。

  人人都是有仇敌的。大人物所树立的仇敌要比一般人多。不过敌人的数目多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伟人常能利用敌人的攻击来更好地宣传自己。

  敌人的批评,常常是对的。小人就以为无论自己对不对,总要设法来替自己辩护,于是渐渐养成一种自以为是的观念。”硬头皮的人总是那些思想简单,智力有限的人。”

  美国救生圈公司的副总经理兼美国航业救生公司的总经理查理·皮兹某次不得不开除一个很有希望的青年高级职员,因为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

  这个青年是由一个小徒弟升上来的。因为他的才干很好,而且受人欢迎,所以升得很快,一直升到该公司工程估计部的主任,负责该公司工程的估计。

  有一天,一个速记员查出了他的估算中算错了两千元,于是把详情呈报上。后来这件事传到皮兹那儿去了。

  这年轻主任听说之后,勃然大怒。“这个速记员不应该查问我的核算。”

  他气愤地说,“他也不应提出来。”

  “但是你承认你的核算是错了,是不是?”皮兹问他。

  “是的,”他说。

  “然而你以为速记员还是不应该说出来,而公司应当受损失以免有伤于你的威严吗?”

  这个青年主任以为应当是如此。

  皮兹便规劝他,说他如果再这样做,就很难成为一个干大事的人。后来这件事渐渐在大家脑海中消失。大约过了一年之后,这个青年主任报上去一个美国中西部某项工作的两万元估价方案。其上司仔细校对他的核算,觉得这数目应当再加一倍,这事又呈到皮兹面前来了,于是皮兹再度叫他前来。

  你想他对皮兹说的是什么话:

  “我晓得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想用这项工程来陷害我。你上次恨我,于是这次特别请了工程师核算,故意扯我后腿。我的计算是对的,你在蔑视我的能力。”

  皮兹回答说:“那么,好,你自己去请几个工程师来计算罢,看看结果如何。”

  最后他承认自己的计算是错了,皮兹便对他说:

  “现在我们只能各走各的路了。因为你不能接受公正的批评。”

  象这个青年的这种态度,实在是要不得。把自己的任何错处都归咎在别人身上,以为别人有意倾轧自己,并时时刻刻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我们已是完美无缺的,便不必再求什么前进了。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观念,他在世上将无任何地位可言。

  别人的批评是极可贵的,可以显示出你正处于什么地位,但你得切记不可在那个地位上停着不动。

  别人批评的时候,要欣然接受并作为你前进的向导,不可作为你失败的遁词。

  要以客观的态度来衡量别人的批评。不要衡量其究竟伤害你到什么程度,或是别人批评你的动机究竟如何。

  利用别人的批评来看清自己的行为,看出你究竟是对还是错。如果你是错了,便修正过来;如果你本来是对的,便不必牵挂着别人的批评而感觉不安。

  拿破仑·希尔认为别人批评的时候,不要养成一种感觉自己是受逼迫的习惯。无论怎样,如果你的仇敌能指出一条路打破你的自负心,使你能够改进,那么,他实在是帮了你的大忙。

  ^v^v^v^v^v^v^v^v^v

  第五节 坚持好问的态度

  很多成功者之所以成功,都是因为他们勤学好问。从伽利略到麦克兰,他们都是从好问中得到成功的。

  一 一盏小灯启发伽利略发明

  “你的脑筋是一个仓库呢?还是一个工厂?”这句话是大陆伊里诺斯银行和芝加哥信托公司的总经理尤金·斯提汾兹问的。“你的知觉仅只当作一种门户,让事实进入大脑里储藏着呢..抑或能将事实当作一种原料,让你的大脑生产出新的产品呢?”

  伽利略发现过一种原理,由这种原理产生出了古老的摆钟,他这种原理是如何发现的呢?法拉第如何发现电磁感应原理,而使电气发动机和电流传达变为现代最有势力的东西呢?贝尔的电话是偶然发明的吗?马可尼的无线电也是碰巧发明的吗?这些发明家所看见的现象,也是其他的人都看见的。

  他们储藏事实的仓库并不比常人大些,但是常人所造出的东西却比他们少,这是什么缘故呢?

  他们成功的秘诀,说起来实在简单。他们每人在心智的门前站了一个哨兵,尤其是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查询每一个进来的客人,不断地问一些这类的问句:“你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进来?你与刚才进来的一些人有什么关系没有?你的相貌为什么要长的这样?为什么你的声音与我刚才所听见的不同?你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你能被允许进来?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这些科学家发问的习惯几乎到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你不晓得有问题的存在便不能解决问题。假使你吸收东西到大脑里,任它储藏着,那你的大脑不过是一座仓库而已。你所储藏的东西应当有卡片目录,需要的时候你便可以找出来。

  另一方面,这个哨兵的职务并不是阻止东西进来,而是做一详细的盘查,使一些破坏分子无法乘虚而入。它欢迎外国人和奇装异服的人物。它询问它们是想多知道它们,训练你的知感哨兵养成好询问的习惯,不可目空一切或盛气凌人。有时候,最重要的客人来时,却穿着极平常的衣服,毫无声息,不易引人注目。

  引起伽利略观察而造成最大的发现的,并不是一个件什么惊人炫目的东西,而是一件小而简单的物件。许多人都看见过,而并未多加注意的小东西——灯,伽利略看后就在内心中产生疑问,由是而产生最大的发现。

  “当他在17 岁那年,有一天他走进当地一个天主教堂。他正若有所思地环视四周时,突然抬头望见从礼拜堂天花板上长链悬挂着的灯。这时,一种很难解释的事情发生了。他忘记了礼拜堂,忘记了做礼拜的人,他望着这些摇摆的灯,..突然脑中涌现一种感想——这些灯的振动,或许长摆和短摆不是同时发生的吧。于是他默数自己的脉搏,以实验他的这种臆测,因为在那时候脉搏是他唯一所带来的测量物..,他实验出来了,凡振摆不管其振幅大小,周期总是一定的。”

  提出疑问是有代价的。但是,假使你问了没有结果又如何呢?如果你不断地问,最后,便会引导你问到一个最要紧的问题上去。如果你从来不问,便会看不到问题,如果从来没有见过问题,当然就不能尝试努力解答。每一个发明都是问题的答案。

  有一次,美国电力公司的大老板斯泰因麦兹说:“如果一个人不停止问问题,世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