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用所有的存在与世界相会最新章节 > 用所有的存在与世界相会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3 章

  习到其他知识的时候,我可能会想到看过的某部影视,然后找出来。

  我每去一个地方,也会在表格里标注出来,去过数次的城市,就标数字。

  我读书,是在豆瓣标注出来。每个月末记总数,计算总数时,剔除掉一些数据,比如有的书我以前没标读过,重读时写了书评,就不会计算入当月读过。这是给自己的统计撇除水分。

  我写作,是以博客、微信公众号进行计算,豆瓣上较短的书评,不会计算进写作数量,长书评会放进博客里,一月终了,直接在后台统计当月,非常方便。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在群发记录里一查就知道了。豆瓣的文章和博客有重复,所以不会再进行统计。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统计口径,所以统计就不是累人的事情我以前在银行做计划统计,这算是在工作中养成的好习惯。

  所以,在月末总结的时候,会先把明细记录全都浏览一遍,然后只记录总数和重点,比如“月度好书”,这是把特别推荐的书给摘出来,作为重点,这个过程,同样可加深记忆。

  所以,我的总结通常不长,而且我以记感想为主。举个例子说,我在总结里,不是记我吃了什么美食,而是记我从那顿饭里获得了什么。

  每年我都对总结作出改进。比如2015年起,我把2014年的各月总结统一放在有道云笔记里面,形成一个纵列,这样,我就可以方便对比(之前放在博客里,需要搜索出来)。而且由于数据存放在云端,所以即使不带笔记本,只要有网络,就可以看到,方便对比。

  总结的主题是成长,而不是记录本身。经历过的事,不可能都有很大影响,那么,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层次也就出来了。时间管理分轻重缓急,总结其实也是这样。

  通过总结,要看出来得与失。比如我的对比,可能发现,6月份的读书量比5月份少很多,总结其中的原因,是6月份太忙碌,而这个忙碌是有意义的,那么,读书少没什么,但如果不是因为忙碌而是单纯荒废了时光,就要在7月份改正。

  2.总结要重结果,轻过程。

  一个人的注意力有限,如果分散得太细,就会缺少重点。一个人的时间也有限,如果专注于记录和统计明细,也会失去焦点。本来一千字可以写完的总结,把明细全都罗列上去,即使只是copy,扩充到一万字,看上去显得成绩斐然,但事实上是否这样呢?

  所以这里又涉及一个问题:总结是给谁看的?是给自己,还是他人?

  我的总结,主要是给自己看的,分享出来,是由公众监督,毕竟人都有惰xìng。但有些地方,我不会说得非常清楚,因为没必要,那个可能只对我有意义,我要的只是一个线索,看到那个词、那个写法,相关的记忆立刻复苏,所以没必要像是写纯粹分享的文章一样,把来龙去脉jiāo代清楚。

  从重点把握上,我对写作量这个指标的重视度超过读书量和观影量。因为后者只是输入,如果没有输出,就有可能形成虚假的成就感:我看了这么多电影呢,真充实,但是,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如何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个才重要。我写书评和影评,包括写其他文章,就是把吸收到的知识反刍一遍,当然不只是写作(写作也分为短文章和书籍两种),我还有培训、顾问项目等输出方式。我经常会在项目开始前阅读几本相关的书籍,然后立刻应用。

  而且在写作方面,其实数量也只是一个参考标准,我更看重的标准是阅读量、转发量、回复量等,因为这代表受读者的欢迎度。一个人孤芳自赏,一个月写上二百篇可能也不足为奇,但是,在给自己锻炼的同时,能否给他人带来价值?

  因为我要这个结果检验,所以就不会只满足于输入。因为我的标准严苛,所以不轻易满足。

  有些时候,因为时间问题,我可能会大量输入,但是,心里还是会有一个警醒的意识,感觉像是“欠”着什么,可能的话后面会再补,比如有些电影我可能看第一遍时不写影评,但看到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就要写,或者是在某个地方引用。写东西因为要思考,其实有些时候并不会很快完成,如果有警醒意识,至少也能够做到厚积薄发,不发,则可能没有形成厚积。

  我看过有的人写总结列出的条目很多,的确是做了很多事,但要是看成果,活很糙,从输入来看输出,就会觉得有一定欺骗xìng我们有时候可能太满足于自己努力的姿态,因此不看重结果。但是如果没有结果,即使有那个姿态又怎样呢?

  搜狐畅游的总裁陈德文曾经对我说过,他也有这种立刻应用的习惯,如果阅读一本书,认为里面的内容非常有用,他会立刻思考如何转化为公司流程,并考虑如何在IT系统中实现,然后在公司内部推行。这样的学习力,实在是让人很佩服的。当然同时,他也很注重结果的检验,如果在实践中发现有偏差,会立刻进行纠正。

  企业的成长和个人的成长,要想做到“真正的成长”,首先做到不自欺,不自满。就算有外界的赞扬,也还是兢兢业业,就算有外界的质疑,也还是不改初心,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成长的标尺是什么,踏踏实实地朝那个目标迈进。总结当然会促进成长,但也要学会有效的总结方法才行。

  PART 7 读书:我们的心一旦觉醒到进化

  你为什么而读书?

  有朋友“爱特”我,让我发表意见:

  “一个一天发二十条微博评论五十条微博的人劝人要多读书,是不是一个精神分裂患者?”

  这句话缺少语境,非常容易被断章取义而产生误会,朋友后来补充说是从微博和读书是否有矛盾来看的。

  提问的前提是把微博作为碎片化阅读的代表,所以和以深度阅读为代表的读书有冲突。但我觉得如果你把微博当阅读的辅助工具,就不存在太尖锐的冲突了。微博,很多时候140个字要准确地表达一个观点,确实有点难度。

  我思考的是,提出问题的人,为什么会觉得,是被劝多读书?读书为什么需要别人劝?也许是我想偏了,但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讲的话题。

  我总觉得人的一生需要分为几个阶段:

  未成年人阶段。

  未成家的成年人阶段。

  成家的成年人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未成年人阶段,因为对事理的不明,所以需要别人督促,包括生活和学习各个方面,是“要我学”,是要接受很多的要求。小孩子会任xìng,但是大人不可以放弃督促的责任。我妈妈小时候不喜欢上学,于是,外公外婆就真的不让她上了,妈妈没有文化,非常吃亏,虽然她是那么聪明的人。我后来对妈妈讲,我觉得不是她的错,而是外公外婆的错,因为一个小孩子懂得什么,大人不应该纵容。我小时候也不喜欢上学,还威胁我姐姐说如果她不替我写作业,就不去上学了。我是到上高中的时候,因为爷爷重男轻女的缘故,才发愤图强起来。

  未成家的成年人阶段,就应该改变学习的思维,是“我要学”,如果以20岁作为成年标准,这个阶段的成年人,一般是在上大学、工作(缺少上学和就业机会的,抱歉情况比较复杂,本文不作分析)。上大学,有人已经可以自立,而有人可能还在靠家庭提供经济援助,工作以后,按照我国的国情,有人也会一直啃老。上学时缺少经济能力,我是认可的,但如果工作以后还不能自立,还是需要自省和自强。

  成家的成年人阶段,由于家庭环境的变化(结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还有其他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两个家庭),以及要考虑结婚后的经济环境、生育计划、孩子的成长、未来长辈和自己的养老等情况,学习的压力是会有所加重的,这个时候,是综合了“要我学”和“我要学”,既有社会环境的需求,也有自我成长的需要。

  所以,读书,原则上不应该是需要别人劝的事情,除了第一个阶段以外。

  别人是不是精神分裂患者,对我来说,根本不重要,在精神世界里,有我们常人所不了解的世界,不能因为不了解就全盘否认和排斥。别人分享读书的方法,我愿意学习、借鉴,这才是我自己的事,如果他的方法不适合我,我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别人劝我不要读书或者少读书,我不听;别人劝我多读,如果不是我自己的意愿,我也不会听。而我愿意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是想着总有可能会有人需要,即使未必完全适用,也会有参考价值。

  真正有力量的,是来自于内心的强大驱动力,也就是内驱力。如果一个人愿意对自我的成长负起责任,对这个世界负起责任,读书就是成长的阶梯,就一定会坚持下去。除了读书以外,微博、博客、互联网、社会网络、写作、电影、旅行……全都是阶梯,源于内驱力,人会更有毅力去学习和不断尝试、不断突破。

  我乐于分享对世界的看法、我所探索到的经验、方法、工具,包括我的教训和走过的弯路,但我不劝别人一定如何如何,那是一种尊重,尊重别人的选择和自由,这种尊重,意味着不仅赞同别人的进步,也要尊重别人的“不进步”(这只是一个反向的词,和进步相比,事实上,每个人对于进步与否,都有自己的概念),别人是否热爱学习,其实,真的,和我无关。

  我对社会上那个愿意成长、不断完善自我的群体有责任,但对个体,除非个别,没有责任个别的意思是指,站在个体的角度,我的责任范围非常小,比如我们家的三个孩子,在她们未成年的时候,我有督促的责任,而在她们成年以后,我也会以引导为主,不会强求。比如我以前带团队,团队成员的成长,也是我的责任。

  如果读书不是快乐而是牵强,放弃它,就好了。做喜欢的事。人生真的不需要太多纠结。

  请记得:成长,是你自己以及和你密切相关的人的事,不是他人的事。

  怎样读书和选书?

  我很感谢我的祖父、父亲、外公,是他们给予我良好的读书环境,感谢我的前夫,他也是爱读书的人,并且引领我走上不同的读书道路,对我来说,是感xìng与理xìng的分水岭。感谢初恋男友,虽然他自己不喜欢看书,但因为我喜欢,所以经常买书送我,尤其是诗词类。感谢某任男友,送我一本重要的书《千江有水千江月》,虽然被辅导员借去不还,但若干年后我还是又买到了。我很幸运,生活于充满书香的环境,并遇上与书相关的人们(与第二任男友是在图书馆邂逅)。

  关于读书,我最大的体会是:用。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个人目标的帮助,对个人能力的提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是要实现个人梦想,否则,不如不读。传统的读书法,是要认真、细致、从头读到尾,但现在,我已明白,这个观点,如果站在提升速度、提高效能的目标之上,必须打破。

  读书的“用”,并不是基于功利,有时候,“无用”也是一种“用”,看似无用的书,也一样带来阅读时的美好感受、痴迷、赋予时光以意义,那样的快乐,也就是用处。何况,当时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在若干年后,才会看到它的作用发挥。

  关于读书,我的几点切身体验是:

  1.不是必须每字必读。

  读书必须有目标、有问题,否则,即使读完,收效也可能甚微。带着问题读,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会有一种强烈的关注感,书与自我,结合紧密。而对于已经了解的部分,没有必要再读,忽略即可。关注值得关注的部分。读书越多,越会发现,相同相似的内容很多,可以略过,也就可以加速。

  2.抓住全书结构。

  通过目录、关键字等,抓住全书结构。不过,要注意的是,之所以要抓住全书结构,并非我们要去了解作者想说明什么,而是在这些结构里,哪些是对我们有用的。在看目录的时候,这一点就可以确定,应该在哪个部分倾注多一些时间,主次分明,节奏清晰,从而更有效地读书。

  3.一本好书要反复读上很多遍。

  关注对你来说最为迫切的部分,而不是一口就吃一个胖子。谢文老师这样说自己读书:基本上既不重视细节,也不重视文采,只关心逻辑、情节和思想。这就是很明确的方法,当需要关注文采的时候,可以再读一遍,只关注文采。

  因为每次可能关注的部分不同,所以,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多读几遍,反反复复地阅读、思考和应用,因为阅历的增加也会增进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每遍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我有时候会在一本书的扉页上标注上阅读的时间,这也是一种岁月的验证。

  4.不要心疼买书的钱。

  胜间和代的书里一直强调,不要心疼买书的钱,这可以看作投资。如果是借来的书难以反复去读,从网上书店买书,折后的书相当便宜,放在手里和吸收进脑海里,都是精神财富(当然,前提还是要读和用)。有些人顾虑搬家等,不想多买书,因为书沉,人不必要为了这样的理由来拘锁住自己,需要的时候,买,不需要的时候,扔。这也是佛家故事里“筏喻”的寓意所在(《佛学大词典》筏喻:谓结筏渡河,既至彼岸,则当舍筏。)

  5.范围宜专也宜广。

  我个人属于兴趣广泛的那种,既术业有专攻(做实施顾问和产品经理的时候专攻项目管理、制造,做知识管理的时候专注于知识管理),也广泛涉猎,触类旁通。清代张潮曾在《幽梦影》中说:才必兼乎趣而始化。一个人死读书,很容易读成书呆子,而如果多涉猎一些,并且能够融汇贯通,对于成长会更有帮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