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用所有的存在与世界相会最新章节 > 用所有的存在与世界相会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4 章

  助。我有时候脑子空下来就会乱想,乱联系,比如知识管理和孙子兵法,串联在一起写篇文章还能赚稿费,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你得联想得有道理。)

  秋叶在分享中提到过主题阅读,我非常认同这种方式,也经常这样做,这种方法可以让人在较短时间内,对一个领域有较深的认识。

  关于选书:

  在前面的读书和选书方法中已经说得非常多了,我自己主要是豆瓣、朋友介绍这两大途径。另外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往往也会看到书中提到其他的书,这会形成知识链,对于选书也很有帮助。

  在朋友介绍这个方面,要让朋友了解自己的爱好、现在在研究的领域,这样,朋友的介绍会更加精准。秋叶就经常推荐书给我,对于他的推荐,我从来不会犹豫,往往是立刻买下。

  我看到有人提到一本书时,立刻加在豆瓣想读中(统一到一个容器里存放),在买书的时候,直接翻阅“想读”,加进购书单,这个办法我认为相当不错,当然豆瓣对我来说不只是想读,我把豆瓣的“想读”作为购书参考使用,把“在读”作为读书计划使用,把“读过”作为读书总结使用,感觉对自己的读书习惯,是很好的帮助。

  秋叶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是关于读书的很系统的介绍,强烈推荐。

  为什么要写书评

  我写书评的习惯,其实比较早就养成了,不过以前是由着xìng子来,时间和兴趣充足的时候,就写;反之,看了也不写,进入2014年,做了一个较大的改变:每看一本书,必须写书评,如果是好书,评论就不能三言两语敷衍了事。

  读书,有不少书都对自己有过触动,好记xìng不如烂笔头,如果不记录下来,其实也容易遗忘,有时候,翻读以前写的书评,对比如今的感受,会加深对同一本书的理解。

  我真心不认为我的书评写得好,只敢说,我是用心写了,目前就是这个水平,还需要进步。正是因为知道水平有限,所以才需要锻炼,在写评论的过程中,回顾、思考、提炼,组织语言适当地表达。而且,不要重复,不用固定不变的语言形容(比如“很好”),作为锻炼自己思考和表达的一种方式,提炼出中心思想,尤其是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是我最为关注的。因为,是我在读书,我是读书的主体,我希望和现实结合,发挥它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我在写的时候,也不会多去考虑对其他人是否有作用。有没有作用,不是我说了算的,而是其他人看了以后结合自己的需要去判断的。我有时候对比别人的评论和自己的评论,会发现有些点是我没有观察和思考到的,但也不会再补充进我的评论中去,因为,那时候的所想所写,也就是那样了,有时间和思考的局限xìng。

  有的书我读过很多遍,却一直没有写过评论,比如《遥远的救世主》《三体》,以前是感觉自己的水平不够,不敢动笔,现在改变了看法,明白到必须要尝试,如果一直不敢试,可能总不会有成熟的时候,还不如写下来,以后有新的想法再写。

  以前上语文课的时候,虽然语文成绩不错,但也特别讨厌那种写出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做法。直到现在才明白,那种枯燥的基础训练,其实有它的意义。我现在所作的总结,其实得益于当初的训练。

  写评论,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所以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而不是大量引用原文。引用可以,但要在必要的地方引用,而不是整篇书评80%都是引用,就算背下来整本书又怎样呢?读熟《红楼梦》的意义不在于背下来,而是在心中拥有整座红楼图卷,不管人物关系多么复杂也了然于心,人物形象鲜活浮现于脑海,故事的警世xìng、诗词的优美等,都吸收进来,才是真懂。

  在写的过程中,也会发现,有些细节没有记忆清楚,所以会再翻书、再看电影,这个复习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的过程。理解,有时候需要这样探究的精神,而不是凭借模糊的印象就可以,那样,的确不够科学和严谨。《云图》我看了三遍电影,再加小说原著,才写了两篇评论,是影评和书合在一起的综合感受,而且是从两个角度书与电影,其实都是真实人生的补充,而评论,强化了这种体验。

  以上,谈不上是经验,只是心得体会。我仍将用心地写评论,这是我成长历程中的印迹,一步一个脚印,不虚浮,踏踏实实。

  一本书和十本书,一个项目和十个项目

  很久以前,在某IT企业总部工作时,有次负责一个项目,其中涉及各类实施项目总结文档的收集,看了不少机构的文档,非常感叹。每份总结文档,都标有顾问的名字,很多文档只是标题不同、客户名称不同,其他的,基本相同。事实上,每家企业,行业、规模、企业xìng质、生产流程等各有不同,虽然共通之处是有,但不同之处更多。那样写总结文档,固然是省事,但是,作用不大。

  这也是很多人觉得工作重复枯燥的原因:并不是工作本身存在重复xìng,而是自己做得重复了。

  我也做过实施顾问,但我写的总结每个都不一样。事实上,我实施的项目也不算多,但企业xìng质各异,正好从中了解不同的企业特色,而且也会发现,有些项目实施中,能够用得上较早的一些知识积累,比如台资企业有不少资料是繁体字,这对于从小读了不少繁体书的我来说不成障碍。

  记得当初到总部几个月,带我的导师就离职了,我们后来一直是好朋友,他走的时候对我说,觉得那些工作很没意思,连续写了两年的项目建议书,都是重复。他后来自己去创业,也做得悠哉乐哉。他的话对我来说是个提醒,我也不希望陷入重复的事中去,不过我也好奇,想着到底是什么事情能够让人如此厌倦。刚巧那年的项目建议书由我汇总,此时导师离职,所以我就很谨慎。第二年,又是我做,事情基本上是类似的,不过,由于有前一年的经验和教训,我做得更好,花的时间更少。

  每个人对工作的看法不一样,我并不是说导师的想法不对,只是不适合我吧。而我自己,在不具备选择能力的时候,愿意做一行,爱一行,乐意钻研,不觉得枯燥,养成这个习惯后,似乎没有做不了的工作当然,从事的领域仍然少,这是挺遗憾的。

  如果只是套模板,总结写得千篇一律,做十个项目和百个项目,没有多大区别。

  如果不能把书中的知识化为己有,读一本书和十本书乃至百本书,也没有多大区别。

  一本书翻来复去地读,从多个角度读透,比起一味追求数量来,要好很多。我看到有的简历把自己读的书目列上去,其实那是不妥当的,因为,没有人关心你读了什么书,关心的是你从中学习到什么,怎么应用。

  孔乙己懂得好几种“茴”字的写法,其实不能说没有用,每种写法背后都有其渊源,然而他执着于此,那就有点钻牛角尖了。宋朝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也不见得是夸大,因为论语博大精深,读通了,自会从中领悟治国之道。

  直到知识和你融为一体

  很多人不喜欢读书,觉得读书无用,尤其是不能立刻变现。要说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其实也没错,一件事,三天后才有效果,人们等不及,最好是立即、马上。

  很多人即使学习也是被迫的,因为不学习就有可能落后,可能影响到升职加薪,如果他们到了一个安稳的区域,比如女孩子嫁了个高富帅,可能立刻就成为全职太太,不愿意再受各种窝囊气。

  知识有很多功用,不是只有赚钱一途,能否带来财富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再说财富也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种,对吧?

  世界上还有很多匮乏物质财富但拥有精神财富的人,他们不是活得挺好吗?(画外音:你那叫有病!你明明不快乐,你就是装着快乐!一位前同事真的这样对我讲过。)

  我见过很多焦虑、急躁的人,他们脸上挂着笑容,但是行动上显得急迫,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其实质往往是:怎么更快地赚到钱?怎么更快地成名?

  作为知识管理研究者,除了“知识改变命运”也不懂别的,而且我接触的人群,的确不是靠劳力赚取生活资本的人,这句话没有贬义,只是始终都相信这个时代,知识可以带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财富和自由,关键在于怎么运用知识。

  有次转了条微博,说那微博让人想起了舒婷的《致橡树》,秋叶回复说,舒婷本人也是放dàng不羁的。我就纳闷,自己在网上搜索,没查到什么事迹,就去问秋叶,秋叶说是早些年的野史,说舒婷爱打麻将什么的。就算秋叶是我的革命战友,他说的话我也不会全信,我希望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大部分人在命运之路上,会被很多人左右,但如果具备独立的思维、一定的知识,就有可能懂得剖析、辩证,并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就不会轻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我那位前同事一直说我不快乐,我都懒得和他争辩,难道因为他说我不快乐,我就不快乐了?快乐是自我感知,就算我是自我欺骗吧,反正我的身心自内而外地愉悦了。

  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有一个过程。人们谈论某件事情的时候,习惯于引用名人名言。名人名言具有高度的概括xìng和通俗xìng,大家都接受并且理解。这方法挺好的。但如果一个人总是用名人名言来撑门面,也许自己的内在是匮乏的。没东西可写可说,只好大量引用,而当知识化为己有,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会自然而然地流露,成为一个人的气质,成为他固有的本质。

  令狐冲吸收了很多异种真气,在体内各种冲突,直到习练易筋经,把真气合而为一,才能为己所用。知识的用法当然也有很多,有些是临时抱佛脚的知识,考完试就忘,有些却是可以受益一生的知识,细水长流,慢慢浸润,因为急躁而抛弃,就像狗熊掰棒子。

  用知识站着赚钱,养活自己,与人无尤,钱多钱少都不是可耻的事。希望我们都能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无穷乐趣。如果说学习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比如赚钱,也不是不可以,但抱着那样明确的目的xìng,赚不到钱的话就失望,学习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流失大半。

  让知识成为坚实的内核,而不是可以一脱就丢的外衣。

  学习本来是多么快乐的事,赚钱本来可以是多么优雅的事,通过学习来赚钱,这本来是个多么快乐又优雅的事。

  为了促进学习的快乐,帮助你与知识的融合,推荐两个做得很好的读书微信公众号:

  一个是“不止读书”(微信ID:buzhidushu),简介是:不止读书,读书不止,让我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美的赞许!

  一个是“十点读书”(微信ID:duhaoshu),简介是:读好书,每晚十点读书,关于好书,美文,书摘,连载,书店,书单……

  读书的速度为什么可以加快?

  比如一个人是英文初级水平,要读一本管理方面的英文原版专著,在开始的时候,因为对很多单词都不懂,而且又涉及很多专业术语,所以需要查字典,有些句子也弄不懂,包括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所以需要很多思考,包括问人,磕磕绊绊地读完整本书,非常慢非常吃力。

  不过,读多几本以后,对于专业术语、专业领域知识都已经有所掌握,单词也都记得差不多了,再读其他的管理专著时,就不需要不断查字典,理解能力也加强了,不需要在思考一段话的意思上花费太久时间,所以速度可以加快。

  这个过程中,克服了:

  1.不认识的单词;

  2.句意的理解;

  3.专业知识的壁垒。

  一个人在阅读过程中,会通过字、词、句、段落、全书架构的理解,搭建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对于同一个专业领域来说,这个整体知识结构是一致的(比如管理可以再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但是大的知识结构不可能有多个,不同的理论也纳入一个知识结构),学习是不断完善这个知识架构,学习的东西越多,理解能力就越强。

  在读书的过程中,所谓的方法,其实就是结构化、归纳、整理,不断提升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举一反三,长期训练后,可以获得学习加速度。

  这里面,长期训练很重要。固然一个人只是散漫地读书,读得越多,理解力也会增强,但下的工夫越大(查字典、反复记忆、讨论、做读书笔记、有意整理知识结构、与他人分享等),能力提升就越快。知识积累的过程,在初期会比较缓慢,因为懂得少,障碍多;但后面会加快,因为基础夯实了,没必要每次都再打基础,就像爬楼,有了电梯后,不需要每次都再爬楼梯(停电的时候除外)。

  书本身不会读完,但是书的类目、作者、风格等都可以归纳出来;读的时候可能散乱,但在读完以后,会有一个整理归位的过程。比如我在数年前读《故道白云》《你可以不怕死》,后来又读《正念的奇迹》《你可以不生气》《随处自在》,这都是一行禅师的作品,里面关于“正念”的部分一脉相承。同一作者、同一思想,既然理解了,不需要逐字逐句读,速度当然会快。在具体做法上,与一行禅师所说,并没有大的差别,因为他们系出同源,都是依据佛经而来。在读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书时,当然也会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此时,速度也可以加快。

  读书又像爬山,从山底爬到山顶,需要有毅力、能坚持,在攀爬的过程中,往往有一段路非常难走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