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最新章节 > 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8 章

  的内容。

  (289)嗟夫!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嗟夫:用于句首,表示感叹,相当于“唉”。

  (290)于是鸱得腐鼠,鹓?(yuānchú)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庄子·秋水》)

  ——吓:表示惊愕的叹词。

  (291)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礼记·檀弓下》)

  ——嗟:表示呼唤的叹词。

  【相关链接】

  文言中使用的叹词很多,抒发的情感不一,就是同一个叹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示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有表示感慨的叹词,有表示哀痛的叹词,有表示赞叹的叹词,有表示愤怒斥责的叹词,有表示命令或呼唤的叹词,还有表示惊愕的叹词。一个词究竟是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这要从全句的文意来考虑。

  三、句子

  (一)句子成分

  【要点点击】

  文言句子的成分和现代汉语一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六种。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现代汉语相同。简单地说,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主语陈述的内容,宾语是动词谓语所涉及的对象,定语是用来修饰或限制主语或宾语的,状语是用来修饰或限制谓语的,补语是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

  文言句子的成分中,有些是基本的,有些是非基本的、附加的。还有同位语和外位语。

  【示例平台】

  1.基本成分和非基本成分

  (292)

  (柳宗元《捕蛇者说》)

  (293)

  (《三国志·诸葛亮传》)

  (294)

  (范仲淹《岳阳楼记》)

  (295)

  (龚自珍《病梅馆记》)

  (296)

  (韩愈《师说》)

  (297)

  (《乐府民歌·木兰诗》)

  (298)

  (《史记·陈涉世家》)

  以上七个例句中,前五个句子都是意思完整的句子,即每个句子都有主语和谓语,因此,主语和谓语,是一个句子必不可少的基本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不是每个句子必不可少的,所以是非基本成分。例(293)句中的动词谓语“病笃”,是不及物动词,所以没有带宾语;例(292)句中动词“产”是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蛇”。因此,在用及物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宾语也是句子的基本成分。

  一般地说,具备了主语和谓语的结构,就是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具备了主语和谓语的结构都是一个句子。如例(297),前句“女来”是主谓结构,“女”是主语,“来”是谓语,但在整句中是动词谓语“闻”的宾语;例(298),“陈涉少”也是主谓结构,“陈涉”是主语,“少”是谓语,但是它们在时间词“时”的前面,作了整个句子的状语。所以这两个主谓结构都不是独立的句子,只是子句。

  2.同位语和外位语

  (299)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一句中“缪贤”,主语,是本位语;“臣者令”是主语“缪贤”的同位语。第二句中“蔺相如”,主语,是本位语,“舍人”是主语“蔺相如”的同位语。

  【枫!】(300)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叶!】——赵奢:名词作定语,是本位语;“马服君”是定语“赵奢”的同位语。

  【文!】(301)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三国志·诸葛亮传》)

  【学!】——此:代词,主语,是本位语:“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是主语“此”的外位语。

  (30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第一个“之”是代词,宾语,是本位语;第一个“青”是宾语“之”的外位语。第二个“之”是代词、宾语,是本位语;“水”是宾语“之”的外位语。

  (303)小子识(zhì志)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之:代词,宾语,是本位语;“苛政猛于虎”是宾语“之”的外位语,放在本位语的后面。

  (30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帅”和“志”的前面都省略去作定语的代词“其”字,这定语是本位语,“三军”、“匹夫”是定语“其”的外位语。

  【相关链接】

  在一个句子中,某些成分的前面或后面,有时用一个或几个相关的词或词组来解释它,这解释的成分叫做“同位语”,被解释的那个句子成分叫做“本位语”。文言句子中,主语、宾语或定语都可以有同位成分。

  将一个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提到句子结构的外面,又在原来的位置上补上一个代词来指代提出去的成分。这个提到句子结构之外的成分叫做“外位语”,补在原来位置上的代词叫做“本位语”。外位语通常是放在句子前,也有放在句子后的。文言句子中,主语、宾语或定语都可以有外位成分。

  (二)句子结构

  【要点点击】

  大体说来,文言句子的结构和现代汉语是基本相同的。但是也有不完全一样的情况,其表现在:①名词谓语句(判断句),文言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②副词谓语句,古汉语里,个别的副词,特别是表情态、程度的副词,由于要强调这种情态或程度,有时就把它提出来作全句的谓语。③双宾语,一个动词带有两个宾语,这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这两个宾语,一个指人,作近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一个指事物,作远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具体内容。

  【示例平台】

  1.名词谓语句

  (305)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齐之壮士:是对主语“田横”作的判断,名词谓语。

  (306)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三国志·诸葛亮传》)

  ——天府之土:是对主语“益州”作的判断,名词谓语。

  (307)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语后面用“者”字表示停顿,“赵之良将”名词短语作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308)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黄宗羲《柳敬亭传》)

  ——主语后面用“者”字表示停顿,谓语后面不用“也”,判断句。

  (309)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310)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不用“者”、“也”,译成现代汉语时,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31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ròu。(《史记·项羽本纪》)

  ——两个“为”分别作“叶”、“我”的谓语,判断句。

  (312)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副词,加强肯定判断。

  (3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副词,加强肯定判断。

  (31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必:副词,加强肯定判断。

  (315)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是:判断动词,表判断。

  文言中,名词谓语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①主语后面用“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②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③主语后面不用“者”字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④“者”、“也”都不用。⑤用动词“为”表示判断。⑥用“乃、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⑦用“是”作判断动词表判断。

  2.副词谓语句

  (316)我倚名族,亡秦必矣。(《史记·项羽本纪》)

  ——必:副词,作谓语,突出所表示的情态。

  (31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

  ——甚:副词,作谓语,突出“王之蔽”的程度。

  (318)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久:副词,作谓语,突出“天下苦秦”的程度。副词是修饰语,通常作状语用。但在古汉语里,个别的副词,特别是表情态、程度的副词,由于要强调这种情态或程度,有时就把它提出来作全句的谓语,其他部分便成为主语了。

  一个句子是不是副词谓语句,主要从副词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副词是修饰成分,通常是在动词、形容词等的前面。一个副词,如果它独立存在于主语的后面,它的后面又没有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那么,这个副词就是谓语了。

  3.双宾语

  (319)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璧:“秦”,指国家的近宾语;“璧”,指事物的远宾语。

  (320)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

  ——我猎虫所:“我”,代词作近宾语;“猎虫所”,词组作指事物的远宾语。

  (32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以沛公言:用介词“以”把远宾语“沛公言”放到动词“报”的前面。

  (322)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为之所:为动词,谓语;之:代词,他,近宾语;所:名词,处所,远宾语。

  文言中常见的带有两个宾语的动词有“赐、予、遗、告、语、教、问”等。

  双宾语中前者指人,为近宾语;后者指物,为远宾语。例(320)中的“猎虫所”是词组作指事物的远宾语。

  代词“我”作近宾语,这种双宾语句子的形式,和用介词“以”字例(321)把远宾语提前放到动词前面,即以介宾词组作状语的句子形式,意思是一样的。

  文言中,“为之”二字,后面如果带的是名词,那么,这个句子就是双宾语,如例(322)中,“所”是名词,远宾语。“为之”的后面是动词,那么,这个句子就不是双宾语,在这里,“为之”是个介宾词组,作状语。

  (三)句子顺序

  【要点点击】

  词序是指词在句子中的先后顺序。一般说来,汉语有六大句子成分,其位置是固定的。一个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那么这个词的语法功能也就不同。古汉语的句子成分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句子成分的位置次序也大体相同: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词之前,补语在中心词之后。

  但是,古汉语词序也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情况:①在一定的情况下,宾语可以移到动词谓语的前面。②介词结构后置。③定语后置。④数量词的位置可以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前,也可以放在被修饰的名词的后面。

  【示例平台】

  1.宾语的位置

  (323)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不余欺:是否定语,宾语“余”是代词,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324)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涉江》)

  ——莫余知:即“莫知余”,“莫”,无指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没有人”,含否定意义。“余”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知”的前面。

  (325)良问曰:“大王来何cāo?”(《史记·项羽本纪》)

  ——何cāo:即“cāo何”。“何”疑问代词,充当动词“cāo”的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326)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纪》)

  ——安在:即“在安”。“安”(哪儿)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在”的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327)譬若以ròu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何功之有:即“有何功”,宾语“功”放在动词前面,它的后面加上结构助词“之”字,把它和动词隔开,“之”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

  (32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句读”、“惑”分别放在“不知”、“不解”的前面,中间用“之”字隔开。

  (329)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唯命是听:宾语“命”放在动词“听”的前面,中间加助词“是”,加上前面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唯”字,强调了动词的宾语,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xìng。

  2.介宾词组的位置

  (330)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十五城:“以”,介词,与“十五城”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

  (33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以事:“以”,介词,与“事”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

  (332)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于孙将军:“于”,介词,与“孙将军”组成介宾结构,放在动词“求救”的后面,作状语。

  (33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

  ——于长勺:“于”介词,与“长勺”组成介宾词组,放在动词“战”的后面,作状语。

  (334)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一以:“以”,介词,“一”,宾语。“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

  3.定语的位置

  (335)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可使报秦者:“叶”是中心词,“可使报秦”是定语,移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煞尾。

  (33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石之铿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