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最新章节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8 章

  化热,因而火热内生。如临床常见的情志抑郁不畅,肝失疏泄,则常能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则化火,发为"肝火"病证。

  yīn虚火旺,此属虚火,多由精亏血少,yīn液大伤,yīn虚则阳亢,因而虚热、虚火内生。一般来说,yīn虚内热多见全身xìng的机能虚xìng亢奋的虚热征象。而yīn虚火旺,其火热征象则往往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如yīn虚火旺所引起的牙痛、咽痛、骨蒸、颧红等,即为虚火上炎所致。

  第八章 防治原则

  预  防

  中医学在治疗上历来防重于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yào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xìng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古书《丹溪心法》曾称,"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未病先防,是研究传统的养生方法,如针刺、气功、yào物法等;二是研究综合的预防措施,如环境卫生管理、除灭疾病等;三是研究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如食疗、敷帖、中yào等;四是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整理中医预防措施,即通过开展中医yào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中医yào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

  防病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调养精神、健身锻炼、调节生活、营养调配、忌食或少食不利于治疗与康复的饮食,还可以采取yào物预防的方法,并从各方面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入。

  防病的方法

  防病具体来讲,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正气:讲究饮食起居、锻炼身体、避免劳逸过度,进行适当yào物预防等方面的调养。

  调养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yīn阳失调,正气内虚而发病。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疾病就不易发生。

  健身锻炼: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即指经常锻炼身体,如中国传统健身运动中,有导引、五禽戏、八段锦、 易筋经、气功、太极拳、其他武术等。

  调节生活: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气候与环境变化规律,对饮食、起居、劳逸、xìng生活等,应有适当安排和节制,不可过度cāo劳,更不可沉湎于吃喝玩乐之中。

  营养调配:选择适宜饮食作为辅助治疗,如在高热时,多饮清凉饮料或吃些瓜果汁,以清热生津;在感冒后,宜进食热粥以助于发汗;在水肿时,宜食赤小豆等以利水消肿;在高血压时,服食海带以软坚消婴等。另外,在人体五脏虚弱时,可采用进食动物内脏以补虚之法,如心悸可食猪心;久咳配用猪肺;肾虚腰痛可食猪腰子;肝虚夜盲可吃鸡肝;糖尿病选择进食猪胰脏等。

  忌食或少食不利于治疗与康复的饮食,中医认为,食物的xìng味如果与治疗疾病的目的相对抗,则必须禁忌服用,如在有水肿时,控制食盐摄入;在有血证时,忌吃辛辣燥热食品;在有湿热黄胆、积滞、痰饮时,忌食甘肥粘腻之物;在有热证、yīn虚时,忌吃辛辣、温补、燥热之品;在有寒证、阳虚时,忌食苦寒、咸寒、生冷等。在服参类补剂时,忌食寒凉蔬菜、萝卜;在服硃砂、铁剂时,忌饮茶剂等。

  yào物预防:分为传统yào物预防:如用紫金锭溶化滴鼻,以预防瘟疫;用苍术、雄黄等烟熏室内,以消dú防病;用人痘接种法,以预防天花。近代新法预防:如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用紫草根、苎麻根或胡萝卜等预防麻疹;用茵陈、栀子、黄皮树叶等预防肝炎;用马齿苋、大蒜或茶叶等预防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疾病,淋雨或受寒后喝姜汤预防感冒;用冬瓜、莲叶等煎汤预防暑病;服紫苏叶、甘草、生姜预防食物中dú等。中yào环境预防:用单味yào或复方yào作为熏剂或水剂灭杀害虫等,其中单味yào有苦参、shè干、威灵仙、百部、石菖蒲、龙葵草、土荆芥、回回蒜、蓖麻叶、地陀罗、苦檀、桃叶、核桃叶、番茄叶、苦楝、蒺藜、艾蒿、白癣皮、苍耳草、皂荚、辣椒、浮萍等。

  防止病邪:在环境卫生方面:应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清除垃圾、废物,慎防噪音dú气,美化环境居所;管好食堂、公共场所卫生;注意公共卫生,养成定期卫生大扫除的习惯,以及灭杀狂犬,驱除鼠、虫、蛇害等;注意饮水和进食的卫生,适当调节饮食,不过饱过饥,勿过辛过辣,不进食过凉过烫及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

  在生活起居方面:注意适应气候变化,预防感冒、中暑及其他流行xìng疾病等,以预防及避免外邪、情志、劳逸等致病;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要留心防范外伤或虫兽伤害,加强卫生保健及劳动防护。

  既病防变,又可以说是有病早治,防止病变。古称"差后防复",是指疾病刚痊愈,正处于恢复期,但正气尚未得元,因调养不当,旧病复发或滋生其他病者,事先采取的防治措施。或指疾病症状虽已消失,因治疗不彻底,病根未除,潜伏于体内,受某种因素诱发,使旧病复发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总之,是指人体在患病之后,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同时注意疾病痊愈后预防复发,巩固疗效。尤其是对传染xìng疾病,更应防止恶xìng或不良xìng变化,以防止传播条件的产生。

  疾病防变在临床上可应用于多种急、慢xìng病中,中医yào防变对于咳喘、慢xìng病dúxìng肝炎、慢xìng胃炎、胆石症、高血压症、脑血管意外、癌症等,均有积极作用,可有效阻止或减缓疾病向不良方面转化。

  防变的方法

  防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早期诊断:在患病初期,如外感热病的传变,多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因此,在表证初期,就应该抓住时机,及早诊断。如少阳证,见到部分主证时,即可应用小柴胡汤和解之,以不致病情恶化。

  早期治疗:有些疾病在发作前,每有一些预兆出现,如能捕捉这些预兆,及早作出正确诊断,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临床上,常见的中风病发生之前,常有眩晕、手指麻木等症状;如能抓住这些预兆,早期治疗,可使病人减少痛苦,增加康复机会。

  控制病情:古称"先安未受邪之地",意思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先保护人体正气和未受病邪侵犯之处。如在治疗肝病时,采用健脾和胃的方法,先充实脾胃之气概不致因脏腑病变,迁延日久,损至肾脏等。故在治疗时,应当考虑这一传变规律,采取相应的方法,截断这种传变途径。如应用针灸疗法治疗足阳明症,旨在使该经的气血得以流通,而使病邪不再传经入里。

  差后防复:在人患大病之后,脾胃之气未复,正气尚虚者,除慎防过劳以外,常以补虚调理为主。如果余邪未尽而复发者,应以祛邪为主;或根据正气之强弱,二者兼顾之。如在外感热病治疗愈后,因劳累过度等,易引起旧病复发,出现虚烦、发热、嗜睡等,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清除病根,消除诱因,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如急xìng痢疾,常因治疗不彻底,以致经常反复发作。临证时,应当注意廓清余邪,即在身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消失后,根据病情,继续服用一个时期的清热利湿之剂,以防复发。

  医护结合:人们常说,"对于疾病,三分治疗七分养",中医尤其注重护理工作,如,中医讲究引导病人的思想情绪,从精神上对病人给予安慰和鼓励,使病人树立康复信心;注意饮食宜忌;注意调节寒温以适应环境等,这样可能利于疾病的康复。

  治  则

  治则,是中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对疾病的现状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一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治疗原则理论,包括治病求本、扶正与祛邪、调整yīn阳、调整脏腑功能、调整气血关系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六个方面,其中包含着许多辩证法思想,用以指导具体的立法、处方、用yào。治则是指导疾病治疗的总则;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如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等。治法中的益气法、养血法、温阳法、滋yīn法都属于在扶正总是下的具体治法;治法中的汗法、吐法、下法、逐水法等,都属于祛邪总则下的具体治法。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首见于《素问·yīn阳应象大论》的"治病必求于本"。告诫医者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宜采取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一直遵循着的基本准则。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