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最新章节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19 章

  治病求本的具体应用,除了必须正确辨证外,在确定治则时,必须明确"正治"与"反治"、"标本缓急"的概念。

  "正治"与"反治"

  正治和反治,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的"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的疾病临床表现与其本质是一致的,然而有时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则与其本质不一致,出现了假象。为此,确定治疗原则就不应受其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对其本质的治疗。

  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yào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反的,又称为"逆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皆属正治之法。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状亦较单纯的,多适用于本法,如风寒外感病人,用辛温解表法即属正治,胃寒而痛者,用温胃散寒法,亦是正治法。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yào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顺从的,又称为"从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是指反治法一般多属病情发展比较复杂,病势危重,出现假象症状了才可运用。其具体应用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就是以热治热,以寒治寒。前者用于yīn寒之极反见热象,即真寒假热的患者;后者用于热极反见寒象,即真热假寒的患者。二者治疗的实质仍然是以热治寒,以寒治热。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指以填补扶正之法治疗胀满痞塞等病证,以通利泻下之法治疗泄利漏下等病证。前者适用于脾虚阳气不足而不健运者,后者适用于内有积滞或瘀结而致腹泻与漏血者。二者治疗的实质亦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此外,还有反佐法。即于温热方yào中加少量寒凉yào,或寒证则yào以冷服法;寒凉方yào中加少量温热yào,或治热证则yào以热服法。此虽与上述所讲不同,但亦属反治法之范畴,多用寒极、热极之时,或有寒热格拒现象时。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如是,可以减轻或防止格拒反应,提高疗效。

  标本缓急

  "标"与"本",是中医治疗疾病时用以分析各种病证的矛盾,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的治疗理论。"标"即现象,"本"即本质。"标"与"本"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标"与"本"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从正邪两方面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疾病而说,病因为本,症状是标;从病位内外而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从发病先后来分,原发病(先病)本为,继发病(后病)为标。总之,"本"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义,"标"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义。

  疾病的发展变化,尤其复杂的疾病,常常是矛盾万千。因此,在治疗时就需要运用标本的理论,借以分析其主次缓急,便于及时合理地进行治疗。标本的原则一般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三种情况。

  急则治其标,指标病危急,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如腹胀满、大出血、剧痛、高热等病,皆宜先除胀、止血、止痛、退热。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先热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大小不利,治其标。"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治疗本病。

  缓则治其本,指标病不甚急的情况下,采取治本的原则,即针对主要病因、病证进行治疗,以解除病的根本。如yīn虚发热,只要滋yīn养液治其本,发热之标便不治自退;外感发热,只要解表祛邪治其本,发热之标亦不治而退。

  标本同治,指标病本病同时俱急,在时间与条件上皆不宜单治标或单治本,只能采取同治之法。如肾不纳气之喘咳病,本为肾气虚,标为肺失肃降,治疗只宜益肾纳气,肃肺平喘,标本兼顾;又若热极生风证,本为热邪亢盛,标为肝风内动,治疗只能清热凉肝,熄风止痉,标本同治。

  疾病的标本关系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临床中要认真观察,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以便正确地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治疗。

  扶正祛邪

  邪正的盛衰变化,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都有重要的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正气充沛,则人体有抗病能力,疾病就会减少或不发生;若正气不足,疾病就会发生和发展。因此,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

  扶正:就是使用扶正的yào物或其它方法,以增加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适用于正气虚为主的疾病,是《内经》"实则泻之"的运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情,有益气、养血、滋yīn、壮阳等不同的方法。

  祛邪:就是祛除体内的邪气,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适用于邪气为主的疾病,是《内经》"实则泻之"的运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情,而有发表、攻下、清解、消导等不同方法。

  临床运用扶正祛邪这一原则,要认真细致地观察邪正消长的盛衰情况,根据正邪双方在疾病过程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分清主次、先后、灵活地运用。

  单纯扶正仅适用于正虚为主者;单纯祛邪仅适用于邪盛为主者,先祛邪后扶正则适用于邪盛而正不甚虚者,先扶正后祛邪则适用于正虚而邪不甚者,扶正与祛邪并用则适用于正虚邪实者,即所谓"攻补兼施",当然亦需分清是虚多实少,还是实多虚少。若虚多则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实多则又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总之,要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

  调整yīn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机体yīn阳之间失于相对的协调平衡,故有"一yīn一阳谓之道,偏盛偏衰谓之疾"的说法。调整yīn阳,即是根据机体yīn阳失调的具体状况,损其偏盛,补其偏衰,促使其恢复相对的协调平衡。

  yīn阳偏盛,即yīn或阳的过盛有余。《素问·yīn阳应象大论》说:"yīn胜则阳病,阳胜则yīn病"。yīn寒盛则易损伤阳气,阳热盛易耗伤yīn液,故在协调yīn阳的偏盛时,应注意有没有相应的yīn或阳偏衰的情况。若yīn或阳偏盛时而其相应的一方并没有造成虚损,那么,就可以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即清泻阳热或温散yīn寒,若其相应的一方有所损伤,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扶阳或益yīn之法。

  yīn阳偏衰,即yīn或阳的虚损不足。阳虚则寒,yīn虚则热。阳不足以制yīn,多为阳虚yīn盛的虚寒证;yīn不足以制阳,多为yīn虚阳亢的虚热证。阳病治yīn,yīn病治阳,即在协调yīn阳的偏衰时,应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若阳虚而致yīn寒偏盛者,宜补阳以制yīn,所谓"虚火之源,以消yīn翳";若yīn虚致阳热亢盛者,则当滋yīn以制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若出现yīn阳俱虚者,则可yīn阳双补,使之达到生理上的相对平衡。由于yīn阳是相互依存的,在治疗yīn阳偏衰病证时,还应注意"yīn中求阳"、"阳中求yīn",亦即在补yīn时,适当加用补阳yào,补阳时,适当配用补yīnyào。

  yīn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均可以用yīn阳的变化来说明,病理上的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气血、营卫不和等等,都属于yīn阳失调的表现。因此,从广泛地意义来讲,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温热清、补虚泻实和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诸治法,亦皆属协调yīn阳的范畴。是以《素问·yīn阳应象大论》说:"审其yīn阳,以别柔刚,阳病治yīn,yīn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指出了调整yīn阳是重要的治则之一。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必须从实际出发,即是必须从当时的季节,环境、人的体质、xìng别、年龄等实际情况,制定和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

  因时制宜,指不同季节治疗用yào要有所不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用温运温,用热运热,用凉运凉,用寒运寒"。即谓夏暑之季用yào应避免过用于温热yào,严寒之时用yào应避免过用寒凉yào,因酷暑炎炎,腠理开泄,用温热yào要防开泄太过,损伤气津;严寒凛冽,腠理致密,阳气内藏,用寒凉yào要折伤阳气,故皆曰"远"之。

  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来考虑不同的治疗用yào。如我国西北地高气寒,病多寒证,寒凉剂必须慎用,而温热剂则为常用;东南地区天气炎热,雨湿绵绵,病多温热、湿热,温热剂必须慎用,寒凉剂、化湿剂则为常用。

  因人制宜,指治疗用yào应根据病人的年龄、xìng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chéng rényào量宜大,儿童则宜小;形体魁梧者yào量宜大,形体弱小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