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 疑案最新章节 > 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 疑案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01 章

  者咤曰:“子胡为乎来哉,此贵州境也,去尔处千余里矣。’指其途径下山。

  覃丐而归,抵家已逾十八日矣。究不知所为何物吁,异矣”。这个物体有光

  彩,能使覃某飞入云端,它的速度极快,使人感到“飒飒有声”。覃某因扑

  这个物体,遭到了报复。覃某不识此为何物,从记载看,似乎是对覃某有意

  识的报复。

  1892 年前后,南京的市民们蜂拥在朱雀桥边,万众仰头观看空中的飞行

  物。画家吴友如目睹这个动人情景,画了一幅画,画上是朱雀桥一角,万众

  挤挤,有的仰望空中,有的互相谈论,有的则发着惊叹。天上一角有一个圆

  球,闪闪发光。画家在图上还题记说:“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

  地南隅忽见火球一团,自两向东,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dàng半空,其行

  甚缓”,“约一炊许,渐远渐灭”。从记载看,这个飞行物速度不快,温度

  也不高,因此人们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看得很清楚,它停留的时间也比较

  长,约有一顿饭时间。有文有画,描述生动逼真,是可信的。

  从上述记载看,中国古代确实有一种来历不明的飞行物多次光临过。这

  种飞行物有的发白光,有的发红光,有的快如星火,有的则缓缓而行,它们

  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这些飞行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出光亮,来

  去自由。

  有些研究者认为,这些记载中的飞行物就是飞碟。《竹溪县志》中记载

  的是一次飞碟坠毁事件,因为从记载看飞行物能倏忽而过,而“yù坠则止”,

  说明这个高速物体有很高的灵敏度,后来出了故障,变得摇摇晃晃,终于摧

  毁。

  有些研究者认为,《松滋县志》记载的覃某被不明飞行物带到贵州的事

  件是飞碟被人发现以后的报复行为或保密行为,与近代一些接触飞碟的人们

  遭劫持的情况极为相似。

  还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古籍中的这些记载是辗转传闻的故事,记载又十

  分简单,不足为信。可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奇事逸闻,经过夸张而编造的。

  有些研究者则认为,这可能是古代的一些连现代人也不清楚的自然现象,它

  们能发光,会飞行,被现代人误认为是飞碟。

  这些古籍记载的飞行物究竟是什么?这个谜只有在现代的飞碟之谜揭开

  以后才能得出可信的答案。

  (朱长超)

  盘山真的是飞碟的基地吗?

  在当前的世界科学谜题研究上,有关飞碟的研究,是很引人注目的。它

  和野人之谜、外星人之谜一样,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有关的目击

  报告、研究成果接二连三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前些时候,上海地区也发生了

  类似的现象。有一个圆形的飞行物穿空而过,速度比飞机快,不少现场目击

  者都作了详细的报告。据称,这绝对不是飞机,因为向机场调查证明,此地

  此时机场未有任何飞机起飞。

  岂止是现代,在古籍的有关记载中,也有类似飞碟物的发现情况。有的

  甚至宣称:我国的盘山有可能就是古代飞碟的基地。盘山在辽宁省营口市北

  部、辽河平原上。在清朝康熙年间高僧智朴所著的《盘山志》一书中就有多

  处关于飞碟的记载,而且大多为亲眼目睹,非常具体生动。卷六《文部》收

  录的清人王煐所著《游盘山记》中,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康熙二十七年

  (1688 年)四月十九日,王煐和朋友们一同游览盘山,后来他的朋友皆回家

  去了,王煐因染上疾病并和朋友葛简之在盘山有约会,便又回到青沟。至半

  夜,他们突然发现有一个圆形物“红光闪闪”、“大如车轮”、“横空而过”,

  山中的僧人告诉他们说,那是“佛灯”。这所谓的“佛灯”,看来就是我们

  现在所说的飞碟。

  《盘山志》卷一《名胜·塔》中记载,康熙十五年(1667 年)二月,张

  湾居士洪应广,晚上和两个僧人在一起jiāo谈。他们突然看见一个“状如莲花”

  的“佛灯”出现在盘山西南的树梢上,也是“大如车轮”,整个物体像火球

  一样发着红色的焰光,而且“下有练光数丈”,摇动着向西飞去。高僧智朴

  同样亲眼看见过好几次。他在同一卷中记录说:康熙十八年(1679 年)八月

  的夜半,他刚要出屋,突然看见一个庞然大物,从山涧中升起,体积跟屋子

  一样大,闪耀着火焰一样的红光,把衣服都照成了赭石色。他连忙叫出其他

  和尚一起前来观望。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二月份,智朴在屋子的东南方,

  又看见两个大小不同的发光物体,离人只有一丈多远,几乎伸手可及,经过

  很长时间,才慢慢地消失。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六月二十九日这天晚上,

  他刚刚做完佛事,又看见在正南方出现了一个发光物体,开始时像斗一样大,

  突然间大得跟山一样,忽起忽落,看上去轻柔飘dàng,“如烟”、“如云”,

  飘浮不定,只见盘山南面的山坡被它照得像雨后晚霞一样的颜色,整个物体

  发出一圈圈红色光环,“光外重光,东shè莫可名状”,僧人们看了,都惊叹

  说这是从前没有看见过的景象。这样的描述,很使人想起今人所说的飞碟来。

  另外,在《盘山志》一书中还有一些类似的零星记载。而这样多的集中描述,

  在古书中是很少见的。

  “盘山飞碟”的频繁记载,使人想起了美国密歇根州相类似的情况。1897

  年3 月31 日,该州盖勒斯堡上空,出现了一道耀眼的白光,接着发出一声怪

  异的砰响。1901 年2 月6 日,在密歇根湖附近的帕帕市,天空明净爽朗,突

  然,无数尘埃般的物质从天而降,遮天蔽日。1954 年5 月,一名驾车人士在

  拉堡第附近发现3 个椭圆形的不明飞行物体,这些飞行物体发出一道道光

  芒,在飞到汽车上空时,汽车的引擎和收音机都突然失灵了。1976 年8 月,

  在新布法罗市,不少人看到一个白色物体在草场上飘浮,一名目击者说那是

  一个鬼魂,另一个则说那是天使。以上这些神秘事件,都发生在密歇根湖及

  其附近地区。所以,该州成立了异象调查小组。调查小组在调查后认为,密

  歇根湖是个“问题地点”,很可能就是外星人进入这个世界的“窗口”,“神

  秘光球”是“窗口”地区最常见的异象。这种光球与球状闪电十分类似,但

  球状闪电必须在某种天气下才能形成,而神秘光球似乎不受天气的限制,随

  时都可能出现在人们面前。

  从《盘山志》一书的有关记载分析来看,书中所述情景不少和密歇根湖

  的飞碟现象相似。由此,有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盘山这个地方,

  在古代或许是飞碟的基地之一。当然,这个问题尚须科学家们去作深入细致

  的研究和分析,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现在下定论,为时还早。

  (俞奭勋)

  珠算盘起源于何时?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学计算的一种技术,算盘在我国历史悠久,

  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远古,人类刻木记事,结绳记数。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生产有

  了发展,特别是商品jiāo换出现以后,用结绳记数、手指计数已不能适应需要。

  于是“古人布算为筹”,发明了算筹(即小竹棍),用算筹表示数进行计算

  叫作筹算。珠算和算盘就是在古代筹算和算筹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珠

  算和算盘究竟起源于何时?多年来,中外算史家一直为此探讨研究。但众说

  纷纭,莫衷一是。

  一、汉代说。此说的代表有日本的武田真元、泽田吾一,我国清代数学

  家梅启照。当代我国珠算界的不少学者和英、美等国一些专家也持有这种观

  点。

  此说依据之一:我国东汉灵帝时(168~189 年)徐岳所著《数术记遗》

  中记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这部书著录14 种算法,其中第

  13 种叫“珠算”。到了6 世纪由北周甄鸾注解,曰“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

  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

  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但据一些学者考证,《数术记遗》

  此书既无珠算的图样,而且叙述不明,语句不详。对《数术记遗》,有人认

  为此书虽卷首标明汉徐岳著,实际上是北周的甄鸾伪托徐岳之名而作注解

  的。

  依据之二:1954 年山东出土的“沂南古汉墓”第六幅、第七幅拓片中有

  “长方形盘,盘中有三格,每格排列八颗珠”类似算盘的东西。认为这是《数

  术记遗》书中提到“珠算”的一个形象佐证。但也有人提出截然相反意见:

  那根本不是算盘,而是卜卦一类迷信的东西而已。

  二、唐代说。此说的代表有日本的铃木久男和当代我国一些珠算专家。

  这一说法主要是根据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算盘图,推论应在唐代产

  生算盘。

  此说依据之一: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和确立,决非一朝一夕或短时间之

  事。特别算盘已成为宋代画家笔下之事,可推想算盘于唐代已逐步推广至市

  井,普及在民间了。

  此说依据之二:唐代是我国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鼎盛时期。尤

  其是唐代中、后期,商业日盛,计算日繁。为适应商业计算的发展,算盘因

  此“应运而生”。另外在唐朝中、后期兴起了“一位算法”热浪,尤其是“求

  一法”算法的产生,更是珠算产生的重要标志。

  有人对此说法也提出了异议,认为仅仅凭借宋代《清明上河图》赵太丞

  医寓中算盘之物,而推想唐代已出现算盘,这是一种蚜心肠的推测,不可靠。

  三、宋代说。此说的代表有日本的那河通高、星野恒和我国清代的数学

  家许桂林,以及一部分当代我国珠算专家。

  此说依据之一:1921 年在河北巨鹿宋代故城出土一颗算盘珠。考古鉴

  定,年(宋徽宗大观二年)因黄河改道,这颗算珠被水土淹没800 年之久。

  其质为木,形与现代算珠一样为鼓形,中间有孔。这是宋代说的重要实物佐

  证。但有人认为,算珠权一颗,而且出土地方与算板之类东西不在一处,又

  没有其他旁证。因此,尚待进一步考证。

  此说依据之二:北宋元丰年间和南宋绍兴、淳熙年间有算书《盘珠集》、

  《走盘集》,二书虽已失传,但从书名推断都是有关“算盘”的书籍。还有

  宋代的《谢察微算经》中也记有:“中:算盘之中;上:脊梁之上,又位之

  左。下:脊梁之下,又位之右。脊:盘中横梁隔木。”此书虽也失传,但在

  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中有提及。北宋钱易在《南部新书》也有

  “鼓珠”、“鼓珠之术”等词句,所谓“鼓珠”或为算珠,或言拨珠动作。

  但也有人认为以上书籍不可为据。因宋代算书《盘珠集》、《走盘集》书中

  未有算盘图,也没有珠算的算法。至于“鼓珠”只能理解为“盘内置珠,移

  动算珠,进行计算”,与现代算盘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此说依据之三:《清明上河图》最左端有一家“赵太丞”yào铺,yào铺的

  正面桌上放一用品,形状大小如算盘,档次十五,历历可数。1981 年中日两

  国珠算专家将赵太丞yào铺桌上的长方形东西,摄影放大,大多数人认为此物

  是“算盘”。但由于画面老化,色彩模糊,尤其画上算盘甚小,梁、珠若有

  若无。故有人认为是钱盘,也有人认为是水牌,双方争论不休。

  有些学者对宋代说也提出疑问: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对宋

  代文物无所不谈,为什么不提己流行于世的算盘呢?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

  算书中,为什么也没有一言论及到珠算?这又如何解释宋代已有算盘了呢?

  此说依据之四: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二十九卷的《井珠》曾引

  谚语:“凡纳婢仆,初来对曰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

  之则动;既久,曰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故为后人称作“三

  珠戏语”。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有:“宋人三珠戏语,已有算盘珠

  之说,则是法盛行于宋矣。”宋末元初人刘因曾以《算盘》为题作五言绝句:

  “不作翁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敝彷,辛苦yù如何。”宋代张孝祥曾写

  过一首《咏珠算》诗,其中有句云:“仙去山藏rǔ,商归斗算珠。”有人认

  为:刘因的《算盘》诗写于元初而不作于宋代,故不足为凭。而张孝祥诗中

  的“斗”字,有人作“动词”,把“算珠”作“名词”。许多人不同意这种

  解释。认为“斗”字应为名词,属于量器,“珠”是“珠宝”,“算”属动

  同。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服。

  四、元代说。此说代表有日本小山田与近藤远里和我国请代钱大听等。

  此说依据之一:清代数学家钱大听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中云:“今

  用算盘,以木为珠,不知何人所造,未亦审起于何时。按陶南村《辍耕录》

  有擂盘珠、算盘珠之喻,则元代已有之矣。”

  此说依据之二:在明初洪武年间刊印的《魁本对相四言》已经出现算盘

  的图形。《魁本对相四言》类似今日儿童读物。另外在元曲《庞居士误放来

  生债》中也有算盘的唱词,可见在元朝民间已经比较普遍使用算盘了。因此,

  元代说也可置信无疑,但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推论,而不能正式定论。

  五、明代说。此说代表为清代一些数学家。

  此说依据之一:清代数学家梅文鼎曾在《古算器考》中说:“今用珠盘,

  起于何时,曰古书散亡,苦无明据,然以愚度之,亦起明初耳。”

  此说依据之二:明初《魁本相对四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