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 疑案最新章节 > 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 疑案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202 章

  言》书中绘有梁上二珠下五珠的十档

  算盘图。永乐年间编印的《鲁班木经》介绍了制作算盘的规格、尺寸。明朝

  大数学家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对珠算各种计算方法作了完整、系统的

  介绍,可称集珠算之大成,曾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但有人认为:

  这种观点未免过于谨慎,既然明代算盘已普及,那肯定早已有几百年历史了。

  故明代说毋庸再议了。

  六、西周说。这是近一年出现的新说法。此说代表为我国陕西文管所的

  刘亮等。

  1978 年,在陕西岐山古周原区(西周官室遗址)发掘出90 粒陶丸。根

  据陶丸出土的位置、形制不同颜色,数量组合认为:这是西周早期宫廷内所

  用的一种计算工具,即我国最早的珠算。以此加以推论:珠算起源应在西周

  时期,距今有3000 多年历史。据考证,有人认为:这可能是计算工具,但不

  能断定。大多数人认为:这陶丸不是算珠,可能是周人打鸟用的弹丸或玩具

  之类的东西。

  近百年来,珠算盘之起源,引起中外专家的热烈争论,孰是孰非,尚待

  算史界学者专家进一步探索、研究。

  (陈沅沅)

  毛笔是否蒙恬发明的?

  笔墨纸砚合称“文房四宝”,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书写工具。千百年

  来,流传着毛笔是秦朝时蒙恬发明的。我国手工业的各行各业,在旧社会都

  有自己行业所崇拜的祖师爷。制笔工人像供奉神明似的供奉着蒙恬的神主牌

  位,把蒙恬当作制笔业的祖师爷。根据《辞源》记载:“恬始作笔,以枯木

  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明确记载着蒙恬发明毛笔的事。

  毛笔真的是蒙恬发明的吗?

  蒙恬是何许人也?原来蒙恬是2200 年前的秦朝大将。秦始皇统一六国

  后,命蒙恬率领30 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

  贵族对汉族的掠夺,保卫了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

  的发展。秦始皇死后,赵高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蒙恬被逼自杀。但人们却怀

  念着蒙恬的功绩。毛笔发明之前,中国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传说蒙恬率军

  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

  由于边情瞬息多变,文书往来频繁,用刀契刻速度极为缓慢。蒙恬手下

  的人,几乎天天熬夜赶刻,还是来不及。情急智生,蒙恬随手从士兵手中的

  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杆上,蘸着点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起来。

  写着写着,觉得速度较快,于是蒙恬命手下的人,如法pào制,做了许多能写

  字的工具。北方野狼较多,士兵经常打狼,剥制狼皮,做衣取暖。废物利用,

  就把狼毛做成笔头。塞外草原,人民多放牧羊群,作为食粮,因而也用羊毛

  作成笔头。这就是流传下来的狼毫笔和羊毫笔了。

  1954 年6 月,长沙左家公山发掘了一座完整的战国木椁墓,随葬品保存

  良好。其中竹筐内发现毛笔,据记载,毛笔“全身套在一支小竹管里,杆长

  18.5 厘米,径0.4 厘米,毛长2.5 厘米。据制笔的老技工观察,认为毛笔是

  用上好的兔箭毛做成的。做法与现在的笔有些不同,不是将毛笔chā在笔杆内,

  而是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然后用细小的丝线缠住,外面涂漆。与笔放在一

  起的还有竹片、铜削、小竹筒三件,据推测可能是当时写字的整套工具,竹

  片的作用相当于后世的纸,铜削是刮削竹片用的,小竹筒可能是贮墨一类物

  质的。这支毛笔的发现,对中国毛笔的发明史是一个最重要证据,在研究中

  国文化史上是具有重大价值的”。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较早最完整的一支毛

  笔。它比蒙恬发明的毛笔时间要早。

  在清朝光绪年间,发现了甲骨文字。它的功绩在于确证了商朝的历史,

  证明了司马迁著的《史记》中关于商朝的历史是可信的。在河南安阳殷墟的

  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商代的甲骨文,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成熟的文

  字,是现在使用的汉字的前身。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规划

  整齐,刚劲挺拔,有的字纤如毫发。龟甲与兽骨,质地非常坚硬,究竟用什

  么工具契刻,至今还是一个谜。甲骨文究竟是先写后刻,还是直接契刻,至

  今也是一个谜。从清朝末年至今,在各地发现的甲骨文字,有数十万片之多,

  其中也发现了一些写而未刻的,因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3000 年前,在毛笔

  发明之前,究竟是用什么东西作为书写工具的?

  五六千年前,分布在我国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它的文化

  特点是彩陶,是我国古老的艺术珍品。彩陶器形较多,有陶质的盆、钵、碗、

  壶、罐等。在外部或口沿,或里面,绘有各种各样生动美丽的图案,如人面

  纹、鱼纹、鸟纹、鹿纹、蛙纹、三角纹、圆点纹、网格纹、波折纹等等,有

  的图案还带有原始社会的神秘感,线条流畅,技法多变。彩陶的制作过程,

  是先在软的陶坯上描绘图案,然后放在窑内烘烧。推测当时的描绘工具,应

  属毛笔一类较软而富有弹xìng的,这样才能使图案流畅自然,但究竟是一种什

  么样的绘画工具,至今没有发现实物,所以不得其解。如果确实是毛笔一类

  的工具,那时间就要往上推到六七千年之前了。

  总之,千百年来相传毛笔是蒙恬发明的,且有史籍记载。而从现有的考

  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在蒙恬以前已有毛笔了。但究竟是什么人发明毛笔的?

  为什么会把毛笔的发明权加在蒙恬的头上,至今还是一个谜。

  (蔡继福)

  何稠所制的“绿瓷”是玻璃吗?

  在中国古代玻璃发展史上,有以下记载:“何稠,字桂林..父通,善

  玉。稠xìng绝巧,有智思,用意精微。”“开皇初,授都督,累迁御府监,

  历太府丞。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波斯尝献金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

  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

  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寻加员外散骑侍郎。”(见《隋书·何稠传》)

  大凡研究我国古代玻璃发展史者,一般都很熟悉这段记载。

  近年来,玻璃、陶瓷史学者对《隋书·何稠传》前段引文均有新论,都

  肯定何稠在这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不过,人们对隋初何稠“以绿瓷为之”

  的含义却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这是“何稠制玻璃的记载”。(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

  璃器皿》)

  另一种看法是,“何稠是以瓷仿玻璃,而且仿得非常逼真”。(周庆基

  《关于中国古代玻璃的几个问题》)

  隋朝南北统一政局的实现和日益巩固,使刚刚结束了戎马生涯的隋代最

  高统治者,追求奢侈生活的yù望日益膨胀起来,于是,身居“御府监”、“太

  府丞”的何稠,在奉命仿造波斯锦获得成功之后,又奉旨进行组织玻璃生产。

  何稠是中亚何国人,出身于一个精通西亚技术的粟特人家庭中,这对其后来

  的研制国产玻璃生产技术产生了极大影响,促使其以西亚技术和我国传统技

  术相结合。文献记载,何稠“xìng绝巧,有智思,用意精微”,又“博览古图,

  多识旧物”,正因为他具有这些优越的主客观条件,使他能够审时度势,从

  国情出发,作出符合实情的抉择,并能有效地组织力量予以实施,这就是他

  仿造波斯锦和绿瓷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我国古代,无论是“瓷”还是“琉璃”(玻璃),都有悠久的发展史,

  隋唐时期,古人对这两种物质的特征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分辨。“瓷”是

  在高温条件下于胎面施釉烧成的器物;“琉璃”则为无胎透明体。这两者的

  xìng质和特征都有很明显的差别。这些从两者的命名亦可看出。“瓷”字最早

  见于文献是魏晋时代潘岳的《笙赋》:“披黄苞以授甘,似缥瓷以酌霻。”

  这里的“缥瓷”即指器表施有青白釉或黄釉的早期青瓷。而“琉璃”、“壁

  琉璃”、“绿琉璃”等名称,在《汉书·西域传》中即有出现,直到唐代以

  后才开始多称为玻璃。

  由此,而形成了第三种观点。即认为将“稠以绿瓷为之”解释为何稠“能

  制作琉璃器”缺乏说服力,因为到隋唐时期,古人绝不会将“瓷”与“琉璃”

  混为一谈。如《北史》,《隋书》有关载文中将“琉璃”和“绿瓷”相提并

  论,便是一个证明。所以将“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理解为“绿瓷”是

  何稠“将西亚玻璃技术与我国传统玻璃技术相结合”的“结晶”,在公元5

  世纪前后,我国古代玻璃工艺的发展已进入兴旺发达阶段。可是到隋“开皇

  初”又落入“久绝”之境,究其根本,出现上述现象,除当时北方制瓷业的

  发展,瓷器部分地取代了若干玻璃用具的总趋势的影响之外,还与北朝晚期

  社会政治状况给当时玻璃工艺发展带来的冲击有关。

  考古材料证明,北朝早期出土的玻璃器皿较多,如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

  冯素弗墓出土的北燕罗马玻璃制品碗、杯、钵残器座等,河北定县塔墓出土

  的北魏钵、瓶、葫芦瓶等玻璃器皿,宁夏固原县李贤墓出土的萨珊玻璃碗等,

  地域分布深入到河北、辽宁等地,既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形状多种多样,

  有碗、杯、鸭形注、瓶、钵及残器座等,可见当时玻璃工艺发展的兴旺。北

  魏以后,我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以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对峙的政治格

  局,致使北方的经济和对外jiāo流遭到削弱和阻隔,这时玻璃工艺也深受其害,

  这个时期,出土的地下玻璃器皿数锐减,由此可推测,北方政治上的分裂是

  导致玻璃工艺逐渐走向“久绝”之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北周、北齐还发生过两次灭佛事件。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多

  被历代统治者所崇奉和利用。寺庙的兴建,石窟的开凿,多和统治集团的支

  持相关。有的寺院还与皇室联系密切,如皇室向一些寺院施舍贡品,其中往

  往有些珍贵的器皿,寺院因而成为使用和珍藏部分玻璃器皿的重要场所。北

  朝晚期,周武帝先后两次发动灭佛事件,致数万寺院被毁,数百万僧人还俗,

  寺院中财物、器皿被没收,这在客观上遏制了寺院对玻璃器皿的需求,也是

  影响玻璃工艺发展的一个因素。随着隋王朝统一天下,出现了西域各国“相

  率而来朝者四十余国,帝因置西戎校尉以应接之”的盛况,对隋代玻璃工艺

  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外条件,相继出现西亚玻璃器输入增多,西

  方钠钙玻璃技术的吸取,并制成了一批国产的成熟玻璃器皿。解放后,我国

  西安郊区出土的隋代13 件玻璃器件,形制绝大部分模仿中国瓷器的传统形

  式,如管形器、蛋形器、扁瓶等,但在成分上有的已属类似西方的钠钙玻璃,

  标志着隋代中后期玻璃工艺的水平。但何稠制“绿瓷”,到底是“瓷”,或

  是“玻璃”,或是“瓷”与“玻璃”的“结晶”物,至今尚无定论。

  (傅丰渭)

  开腹手术是华佗首创的吗?

  华佗(约公元141~208 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一名琢,字元

  化,沛国谯郡(今安徽省毫县)人,关于华佗的精湛医术,历史上流传着种

  种动人的传说,如他为三国蜀汉大将关云长刮骨疗dú的故事,老幼咸知;他

  编制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套医疗保健体cāo——五禽戏,一直流传至今;而

  他发明、运用中yào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开腹手术的事迹,更成为一则千

  古流传,脍炙人口的美谈。在西晋陈寿撰著的《三国志·华佗传》和南朝宋·范

  晔所撰的《后汉书·华佗传》中,都有关于华佗用麻沸散进行开腹手术情况

  的详细描绘。《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遇到病人“若疾发结于内,针

  yào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剖剖腹背,抽割积聚;

  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

  月之间皆平复。”从上述这段记载来看,华佗进行手术的过程大致与现代的

  外科手术过程相符合,即先用“麻沸散”对患者进行麻醉,然后才开腹进行

  手术,割掉病变的部分,再行缝合,最后敷以“神膏”并进行伤口包扎。华

  佗因此被后人誉为“中国医学史上外科的开山鼻祖”、“世界上最早发明麻

  醉术和首创开腹手术的医学家”,等等。

  由于华佗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医学家,他运用“麻沸散”进行开腹手术

  的事迹,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有重大影响,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有一定影

  响。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华佗究竟是不是首创开腹手术的医学家,

  却存在颇多的争议,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疑古派”与“信古派”这两

  大家。

  “疑古派”认为:史书上有关华佗进行开腹手术的记载,不足为信,华

  佗并不是运用麻醉术进行开腹手术的首创者。这种观点由来已久。宋代学者

  叶梦得在《玉涧丛书》中就说过:“此(指剖腹手术)决无之理!人之所以

  为人者以形,而形之所生者以气也。..腹背肠胃既已破裂断坏,则气何由

  舍?安有如是而复生者乎?审佗能此,则凡受支解之刑者,皆可使生!”现

  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在《寒柳堂集》中也说:“断肠破腹,数日即差(痊愈),

  揆以学术进化之史迹,当时恐难臻此。”他还认为:所传华佗行剖腹术之事,

  很可能是古时民间比附印度的一个神话。因为据印度一部古代经书记载:印

  度古代有一名叫耆域的“神医”,会劈开脑袋“除诸虫”和剖开肚皮“扭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