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松语文学 > 其他类型 >华尔街最新章节 > 华尔街TXT下载
错误举报

第 9 章

  目的投资神话。似乎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更无懈可击的投资方法。

  【采访】

  这个模型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的,但历史不等于未来,当小概率事件发生时,它仍然可能失手。而且模型在市场上找到的套利机会收益并不高,要赚大钱就要靠借贷来成倍放大盈利。事实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财务杠杆在高峰时曾一度达到100:1,换句话说,如果它赚钱,1块钱可以变成100块钱;但是亏钱的时候同样如此。

  【亚洲金融危机 石油价格 俄罗斯债务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市场bào发。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下滑,俄罗斯国内经济不断恶化。

  1998年8月俄罗斯政府突然宣布推迟偿还短期国债券,卢布贬值,停止国债jiāo易。俄罗斯的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动dàng,投资者疯狂抛售发展中国家债券,转而持有美国、德国等少数风险小,质量高的债券品种。

  这种情况与长期资本公司的模型预测的完全相反。电脑自动投资系统,面对国家债券违约这种原本被忽略不计的小概率事件,错误地不断放大金融衍生产品的运作规模。

  公司从5月俄罗斯金融风暴到9月全面溃败,短短的150天资产净值下降90%,出现43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曾经战无不胜的电脑系统,却犯了大多数普通投资者都不会犯下的错误;

  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学术上的成就也并不能成为他现实中获得成功的保证。

  在人类的投资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无数这样的故事,那些绝顶聪明,成就非凡的人,却栽倒在股市面前。曾经计算出天体运行轨迹的科学家牛顿,在1720年的英国股市泡沫中损失了2万英镑。200年后,被称为华尔街教父的格雷厄姆,那位开创证券分析行业的鼻祖,也陷入了华尔街的股市狂热,在1929年的股市崩盘中损失超过了70%。

  这件事给了格雷厄姆一个大教训,正如他多年后告诉学生巴菲特的: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票市场,而是他自己。

  格雷厄姆在华尔街惨遭重创和苦苦支撑的时期,却也正是他关于证券分析理论和投资cāo作技巧日渐成熟的时期。

  【采访】 格雷厄姆传记作者

  格雷厄姆常常朗诵《尤利西斯》中的一句话 “我的理想支撑着我,乘一叶小舟,迎着落日的余晖,沐浴着西方的星辰,前进,直至我生命终结。” 而他一生的经历恰如商海中沉浮的扁舟,跌宕起伏,却永不低头。

  1956年,在华尔街的形势仍处在上升阶段的时候,格雷厄姆解散了自己的公司,离开华尔街,到西部的加州大学开始执教生涯。

  即使是最伟大的投资家也会随着岁月消逝,投资方法层出不穷,前人将他们在华尔街寻找到的道路,指点给了众多的投资者。但是真正属于投资者自己的,永远是眼前的路。

  【 猴子选股实验 】

  《华尔街日报》实验场景再现

  1973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伯顿?麦基尔教授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想法:一只蒙着眼睛的猴子向《华尔街日报》的证券版投掷飞镖,选出的股票,不会比专家所选出的股票表现差。

  这一直困扰着华尔街的很多人。为了验证这个观点,也为了娱乐读者,1988年,《华尔街日报》专门开设了一个叫作《投资飞镖》的专栏,《华尔街日报》的四名工作人员蒙上眼睛,代替猴子投掷飞镖选一只股票。另外从投资界邀请四位专业人士,每位挑选一只股票。最后形成两个投资组合,每个组合包含四只股票,分别考察未来一个月的涨幅。此后,每个月都会进行类似的实验,只不过每次实验都会挑选不同的专业人士。

  这些实验一共进行了100次,最后“猴子”组合赢了39次,专业人士赢了61次。 同期道琼斯指数的六个月平均收益为6.8%,专业人士选的组合最后平均涨幅达到了10.9%,而“猴子”通过投掷飞镖选出的组合,平均收益率仅为4.5%,不但低于专业人士,还低于市场的平均表现。

  虽然实验证明了猴子也有赢的可能,市场并不像我们设想的可以完全预测,但是也证明了市场更倾向于人们的投资意识,而非单纯的投机,尽管他们之间有时候如此接近。

  【采访】

  资本市场的运动从来不是偶然的孤立的,一旦它向我们走来就不再是个人的,而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市场以上涨的基调给予社会希望,它需要一种冒险精神,以及一种靠智慧承担失败的能力,它不是猜测,也不是赌博,而是辛勤地工作,不停地工作。

  2009年3月21日,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公司CEO罗伯特?曼宁在纽jiāo所敲响开市钟,庆祝共同基金诞生85周年。在过去的85年里,各类投资基金相继问世,但是大多数基金并没有经受过岁月和市场的考验。经历了美国上世纪的大萧条、以及历次经济衰退和复苏。随着基金业的膨胀和演变 、基金业的版图不断改变,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作为幸存者生存了下来,并且获得了平均8%的年收益率。

  基金经理kevin如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是他在这里工作的第*个年头……

  华尔街,造就了无数百万富翁和财富的神话,也让无数人跌倒让无数公司陨落,它自己曾经经受的危机,有些差点将它摧毁。而今天,纵览道琼斯指数百年来的曲线波动,会发现这张走势图的魅力所在,它用了近100年的时间爬上了5000点的关口,但是却曾经在短短三年半的时间里,从5000点涨至了10000点。它的整体趋势呈现上升状态。今天它处在**的位置,而这将只是历史的一个瞬间。

  【采访】 巴菲特

  股票的下挫对于我来说太常见了,早前我已经经历了三次这样的情况。1974年,我的投资遭遇了重创。1987年这样的现象又再次重现。1998-2000年间,股价曾经暴挫50%。尽管如此,我希望我能活的更长久一些,能更多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CNBC电视台】

  MadMoney新一期节目录制现场,主持人Jim Crcomr依然神采飞扬。

  【采访】 Jim Crcomr

  紧张的节目制作,即使在经济遇到危机的时候,仍然要保持活力与状态,也会因为说错话而被人嘲笑和咒骂,但是我已经爱上这个节目,它成为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不让我对这些股票品头论足一番,也许我会不习惯……

  克拉克进入CFA考场,一个新的开始。

  忙碌的基金经理们,纽jiāo所指数牌的数字变化,繁华的城市,郊区中产家庭ben一家

  纽jiāo所门口的铜牛,虽然并不能保证它的存在与牛市有什么更直接的关系,但是至少它给人希望。

  当众多基金经理们和金融从业者在忙碌地工作,众多美国家庭通过一些最基本的组合投资管理资产的时候,财富已经汇聚成一股力量,推动整个社会资源的高速合理配置,历史便是这样演进过来的。于是这个世界有了铁路,有了飞机,有了高科技,有了那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也有了今天生活的一切,也许这是有关财富的最有魅力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集:拯救危机

  【主题】

  本集历数华尔街200多年历史过程中的股市灾难,同时关照世界重大金融危机,寻找危机发生的规律,以及政府的拯救措施,在今天金融危机再次上演的时候以史为鉴。

  【 序 】

  在300年的世界金融史中,资本造就了无数次繁荣,而繁荣往往以危机收场。没有人希望它再次发生,但人类至今还没有想出远离它的办法。痛苦与失落,在这条街道重复上演。

  【正文】

  【时代广场】

  在纽约时代广场附近的第七大道,有一座32层的大厦,这座现代风格的建筑位于帝国大厦之间,它曾经是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总部,曾经在2001年以每平方英尺650美元的价格创下了曼哈顿的最高房价,也曾经是**员工每天出入的地方。

  现在,它已经被摘去了雷曼的牌子,玻璃幕墙每隔**被洗刷一新,碰上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它可以反shè出纽约的蓝天和周围如它一样的摩天大楼。大门上方的显示屏从没有停止传递最新的信息和资讯,而这些人,拿着接管这栋大厦的巴克莱银行的**色门卡,出入于此。虽然对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在华尔街众多金融机构纷纷裁员的时候,仍然能够保留华尔街人的身份,已经算是幸运,但是2008年经历的金融危机并没有那么快从心里消逝。

  采访:华尔街员工

  不只是把雷曼的绿色门卡更换成巴克莱的门卡那么轻描淡写,不仅仅是换了一份工作,失业然后重新就业……(心理影响)

  2008年,在纽约曾出现大量办公楼闲置的局面,主要源于许多金融机构的倒闭或裁员,银行、经纪公司和保险商等裁员超过17.7万人,占整个华尔街金融人员的*%。

  沃lún巴菲特把它形容是经济的“珍珠港事件”,但这不是好莱坞电影里的镜头,而是发生在华尔街的活生生的现实。

  美国公共传媒电台财经主持苔丝维格兰自述:

  周一早上,我的第一杯咖啡伴着雷曼兄弟破产的新闻一起下肚;第二杯咖啡还没开始,美国银行已经买了美林证券;等我喝到本周第十杯咖啡的时候,AIG(美国国际集团)已经收归国有,华尔街面目全非。于是晕头转向的我不得不开始担心自己5年后的退休金账户,真是天翻地覆的一周……

  在那个星期,当纽约人在家里喝第N杯咖啡的时候,他们周遭的世界已经大不相同。接连倒下的华尔街大银行也许并没有导致他们失业,但在心理上,这些处在风暴中心地带的人,认为自己已经被隐形的灾难击中了。

  历来对自己历史不敢兴趣的华尔街,开始呈现出它的另一面。

  采访:经济学家 保罗克鲁格曼

  1999年,我写过一本《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的一次次“地震”,从1995年墨西哥的“龙舌兰风暴”到1997年泰铢的大幅贬值,以及随后蔓延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俄罗斯和巴西的金融风暴。10年之后,人们又一次开始关注它,因为危机又回来了。

  人们试图从过去的危机中找到规律,既希望这一次没有以往那么糟糕,又希望在危机中找到安身立命的途径。有人开始把历史和今天对号入座,从股票指数的起伏,到政府大刀阔斧或小心谨慎的救市决策;从危机前埋伏的每一个微小细节,到经济学家预测的经济走向。。。

  历史的规律xìng也许可以给现实提供合理解释和判断依据,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光倒退到次贷危机bào发前,华尔街大牛市一路被看好的时候,没有太多人会去联想到过去的每一次股市跌落,有关危机的畅销书,也不会被大多数人关注。

  【华尔街】

  这就是华尔街,一条经历了大大小小**次危机的街道,喜与悲jiāo织的一条街。纽jiāo所,摩根大楼,联邦储备银行,三一教堂,这些古老的建筑,以及那些曾经出入于此的大人物和无名小卒们,伴随着华尔街一同经历了这一切。

  在这条街道,喜剧与悲剧的jiāo替上演,似乎成为它诞生以来最不会改变的规律。

  【华尔街三一教堂的宗教仪式】

  在这条历来崇尚财富的街道,位于百老汇jiāo汇处的三一教堂也并非摆设,特别是危机时期的华尔街。有人说走进三一教堂的人一定都遇到了麻烦,那么教堂人丁兴旺的时候,一定是大家都遇到了麻烦。在这座离喧闹街道只有几步路的教堂,尘封着几代华尔街人的喜怒哀乐。

  200年来,有关这条街道的真实心情,便记录在教堂的年鉴里。

  教堂年鉴节选(《格尔康达往事》描述)

  这里大多是感伤的描述,也许危机时刻正是上帝解救人类灵魂的时刻。

  采访:三一教堂 牧师

  历史中三一教堂和华尔街危机的关系

  早在1857年,华尔街因为一家远在俄亥俄州注册的信托公司的倒闭,bào发了一场金融危机。这也是美国福音派教会第一次在这个拜金主义的中心,自然而然地复苏。在危机发生后的不到一年时间里,曼哈顿地区每天进行着不少于20次的祈祷集会,这被称为“美国宗教史上最不寻常的觉醒”。

  但是似乎华尔街对于灵魂的寻求是短暂的,随着1958年金融危机的结束,华尔街又恢复了以往的模样,这座三一教堂也许是世界上最能够体现富有和虔诚这对矛盾体的地方。

  【纽约中央公园 利兹卡尔顿酒店(Ritz Carlton)】

  在距离华尔街**的利兹卡尔顿酒店,是一座一百多年历史的世界豪华酒店,站在最顶层33层的房间可以看到曼哈顿繁华的美景,但是如果往下看,就是另外一种感觉了(从高层俯拍地面,车流,跳楼前的景象)

  80年前,曾经有些不认为自己可以被上帝拯救的人,选择了这里。

  采访:

  1929年股市崩盘时,跳楼的故事。

  人们跳楼成为一种风气。当时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五星级酒店,它的前台问候语本来是说,先生,欢迎你来下塌,后来都改成说,先生,您是来住店的,还是来跳楼的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